高道乾倒是試探著問鄭烈:“大郎,你可知這裴旭為何會願意用118文錢來買咱們的生肉?”
鄭烈眼裏閃著敬佩的光彩,看了董歆一眼嘿嘿笑著說道:“我知道原委,隻是不會說。”
從鄭烈有些狡黠的目光中,高道乾明白這鄭烈已經清楚了其中關竅。對於鄭烈能明白這其中蹊蹺,高道乾並不吃驚,再怎麼說鄭烈也是商人家子弟,對經商的手段多少都會知道一二。讓他吃驚的是,他沒想到這鄭烈看似粗粗放放的,內心卻反應敏捷細膩,看起來,這鄭烈倒是個粗中有細的人物。
見高道乾和鄭烈這兩個年紀明顯小著自己一大截的大孩子在那打著啞謎,董歆更是鬱悶,想要再問,又曉得這是人家的私密,可不問明白,心裏又萬分疑惑,就這樣,董歆帶著一肚子的困惑和不甘引著高道乾來到餘杭門內的翰墨坊牌樓前。
和禦街上不同,翰墨坊裏人流明顯少了許多,倒是身穿各色襴衫的書生文人比街上明顯要多一些。進了坊間不遠,董歆指著一家外觀雅致的店麵。
“大郎,這裏就是了。”說完就要引高道乾進去。
高道乾擺擺手,告訴董歆和鄭烈稍等,然後直奔不遠處一處書齋。董歆看了,不由暗暗點頭。
高道乾走過去的書齋,門上懸掛著一塊巨大的黑底金字牌匾,上書三個大字,正是“智妙齋”。
智妙齋裏店麵很大,書架文案都是擦拭的閃著亮光,四壁牆上更是掛滿名家字畫手書,進門就聞到一股書香氣味。店裏二十幾個文士摸樣的人,有的在挑選書籍,也有的在欣賞牆上字畫。
見到高道乾進來,早有夥計迎上來招呼,高道乾簡單詢問了幾句就自走到書案前,拿起幾本暫新的書籍隨手翻看,這些書印製都很精美,隻是看字體都是師承王羲之、王獻之一派,隻是都有其形,無其意,就是高道乾這個半吊子書法家也看得明白。
宋代書法,總體上說發展極為緩慢,如果說有什麼東西在宋代發展的比不過其它朝代的,高道乾認為那就是這書法了。宋代書法發展緩慢的原因,後世認為主要有兩條,一是宋太宗趙光義製《淳化閣帖》,貼中一半是二王作品。此後各種法帖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翻刻的帖子與原跡差別愈來愈大,臨帖之人的字跡自然也就學不到二王書法真意。再有就是,宋代文風趨時貴書,比如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高宗再學米體,天下文人又人人以習米字為榮。如此下來,宋代也就難出名家了。
翻了一陣,高道乾正要放下手中的書籍,卻忽然意動,剛才翻看的書籍裏似乎有哪裏不對。高道乾急忙從又翻看,好半天才找到他感覺不對的地方,仔細看過,高道乾不由心中大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