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轟炸機接近目標時,上述那條電波束還要與另外三條電波束在不同的距離上交叉,呈現出“r形。轟炸機遇到第一個電波束交叉點時,信號會自行告訴飛行員:目標接近,做好準備。在距離目標20千米的地方,飛行員會聽到第二個電波束交叉點的信號。這時,飛行員立刻按動一下特製儀表上的按鈕,使儀表上的指針開始移動。當距離目標5千米時,飛行員會聽到第三個電波束交叉點的信號,然後再次按動儀表上的按鈕,此時走著的指針停住了,另外一個指針開始快速走動。當這個指針與前一個指針重合時,電路自動接通,炸彈立刻被投了下去。

這次轟炸任務是由電磁波束來引導並由掌握一定電磁波技術的飛行員與精密儀表的完美結合來完成的。這一次航空電子戰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不久,這種“X”式轟炸就被英國人識破了。他們以同樣波長的電磁波,對德國軍隊進行電子幹擾,弄得德國飛行員暈頭轉向。英軍還用假火災做誘餌,引誘德軍機群飛向荒野地帶亂炸一通。從此,便挫敗了德國軍隊的“X”式轟炸。

發生在1982年5月的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馬島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海空大戰。交戰雙方圍繞著偵察與反偵察,幹擾與反幹擾,製導與反製導,展開了激烈的電子戰。現代化戰艦被擊沉,高性能戰機被擊落,密碼被破譯,通訊受幹擾,雷達遭摧毀等等,無一不是電子對抗的結果。“製電磁權“已經成為先於製海權和製空權的“戰場製高點”,成為主宰現代海、空戰的“主旋律”。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在未加電子幹擾的情況下,被阿根廷的“飛魚”導彈擊中而沉人大海。在此之後,英軍廣泛采取了電子幹擾措施,並加強了對阿根廷軍隊的幹擾。相比之下,由於阿根廷軍隊中電子對抗的器材較少,因此,最終遭到了失敗。

電子對抗技術具有尖端性、群體性、動態性等特點。當前發展的趨勢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C31係統是自動化指揮係統的別名,是高技術戰爭中的中樞神經。因此,發展C31係統的對抗能力,是發展電子對抗技術的重點。

其次,隱形和反隱形技術是電子對抗技術發展的新領域。

再次,電子計算機病毒對抗是電子對抗技術發展的新課題。

最後,利用和發展傳統電子對抗技術,是提高電子對抗能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電子對抗技術的新發展,最終以增強電子對抗的綜合應用能力為目的。目前,各國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美國電子間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為了軍事和經濟上的需要,大搞電子間諜活動。以美國為首,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參加的五國集團,組建了全球最為龐大的電子監聽係統——“梯隊”間諜係統,對全球尤其是對歐盟的政治經濟決策機構和商業貿易活動進行監聽,以幫助美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直接損害了歐洲各國的商業貿易、政治利益及安全。

同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於在軍事上壓倒前蘇聯的需要,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下令研究開發間諜衛星,即能夠從太空拍攝地球的製圖衛星係統。之後,美國的間諜衛星係統迅速發展,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低軌道衛星集群,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截收全球的通訊信號、導彈發射信號和雷達波。現在,美國的間諜衛星已經在太空“晃悠”了刃多年,把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仔細勘測了無數遍。對此,美國並不滿足,特別是在冷戰結束以後,美國陸續關閉了部分監視軍用高頻無線電通訊的地麵監聽站,又把目標轉向了商業領域,偵察對象既有東方國家也有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親密盟國也不放過。由於信息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美國出於獨霸全球的戰略,便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了多渠道、全方位的電子間諜活動,龐大的電子間諜監聽係統——“梯隊”,便投入了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中。

這個龐大的電子間諜機構到底幹了些什麼勾當呢?在20世紀末,美國著名記者詹姆斯出版了《迷宮》一書,在書中詹姆斯首次披露了“梯隊”電子監聽係統的核心內幕。

“梯隊”係統的核心部位設在美國西弗吉尼亞的舒格格羅夫山、華盛頓的亞基馬以及英國的兩個空軍基地內。它們都由美國的國家安全局控製,這些地麵站絕對對外保密。舒格格羅夫山地麵站內大大小小的碟形天線負責截收國際通訊衛星的信號,全世界134個國家通過國際通訊衛星進行的電話、電報和計算機通訊,都有可能被這個地麵站截收。這個地麵站裏駐有美國空軍和海軍最絕密的電子情報搜集部門,即美國空軍第544情報大隊和海軍安全大隊。據1998~1999年版的《美國空軍情報局年鑒》和有關內部資料透露,駐舒格格羅夫山的美國空軍第544情報大隊的任務是“加強對空軍作戰司令官和其他通訊衛星情報用戶的情報支援”,這個大隊下屬的單位遍及美國海內外;海軍安全大隊的任務是“負責梯隊係統的維護和運行”。設在華盛頓的亞基馬地麵站的任務是負責對所截獲的電子情報進行分析、處理,然後上報美國的最高決策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