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盜(1)(1 / 2)

蒙川用手輕輕按了按胸前的牛皮護心,他記得趙捕頭曾經說過,真正的高手十步內能聽得到人的呼吸,五步內能聽得到人的心跳,他不敢稍有大意,小心控製著自己的心律。他十四歲起跟隨趙捕頭辦案拿人,至今已有三年,大小陣仗也見過幾十次,但卻從未像今天這樣忐忑不安。因為他知道,今晚他將麵對的人,不再是蟊賊、無賴,而是一個十足的高手——一個名貫南北的大盜!

三天前的夜裏,蒙川所在的宜城縣,第一捕頭趙勇方匆匆忙忙被縣令孟大人叫去了府裏。原來,傍晚時分,宜城縣縣衙裏,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揚言要見縣令。縣令孟大人到場後,此人自報名號叫做齊世英,饒是縣令頗為穩重,聽到此人自稱是齊世英,也不禁大驚(趙捕頭跟蒙川說,他當時聽到這個名字時下巴差點掉下來)。要知那齊世英乃是湘鄂一帶的大盜,據說此人武功極高,尤擅水性,行蹤飄忽,神出鬼沒,作案時專挑富商大賈、達官顯貴。此人行事不同於一般賊人,凡是下手作案前,都事先通知對方。若是對方識趣,乖乖將錢財送上,那齊世英就好來好去,絕不再犯;若是對方不知好歹,報官邀人,恃強相抗,或是設下圈套,以計圖之,那齊世英則刀兵無情、毒謀百出,直到將對方錢財刮剝得一幹二淨,或是對方求饒哀告,方肯罷休。十二年前,齊世英作案作到常德總兵袁奎頭上。袁奎一怒之下,點齊水陸兵馬兩千餘人捉拿齊世英,竟被齊世英在洞庭湖上接連鑿沉九艘兵船,糧草、兵馬損失無數。袁奎雖然僥幸逃得性命,卻因統兵不力被朝廷革職查辦。經此一役,齊世英名頭大振,湘鄂一帶的綠林豪傑紛紛與之結交示好,江湖送名“洞庭蛟”。朝廷雖將其列為重犯,懸賞重金緝拿,但十餘年來,始終無果。

那宜城知縣孟知文,今年五十有三,人如其名,吟詩作對寫文章自然是手到拈來,但舞刀弄槍、飛簷走壁卻是力所不能。平日裏為人寬和敦厚,倒也頗得官民擁戴。那日聽來人自道姓名,心中雖驚惶不定,卻也隻好鼓起勇氣,問齊世英所為何來。齊世英倒是十分爽快,言道:“素聞孟知縣平易近人,公道正派,今日一見,果然沒令我失望。我此番前來,想向大人借舟船十艘,稻米一萬石,日後必定加倍奉還,還望大人萬勿推卻。在下三日後來取,這裏先行謝過了。”說完抱拳施禮,也不待孟知文答應與否,徑自去了。

孟知文一介文官,卻也知道齊世英的名頭,那是萬萬惹不起的。若是齊世英索要銀錢珠玉,自己家境頗豐,或能勉強應付;可偏偏齊世英要的是船糧,眼下秋收已過,收繳上來的錢糧均要上交到州府,誤了期限,大明鐵律可不是鬧著玩的,輕則貶職免官,重則流放殺頭。可若不照齊世英所說去做,不光自己性命堪憂,恐怕整個宜城縣都得後患無窮。思來想去,隻好請縣城第一捕頭趙勇方來共同商議。

趙勇方在宜城縣做了近三十年的捕頭,武藝高強,辦事幹練,一把鋼刀方圓兩百裏內沒有敵手,曾被襄陽知府譽為襄陽六縣第一捕頭。聽完孟知縣敘說後,趙勇方沉吟片刻,方才稟道:“依下官之意,不可屈服賊人。我大明律法之嚴,自不必說。況且,若將納糧交與賊人,州府追討下來,恐怕還得再次向百姓征繳,豈不是害了萬千百姓?我等既然食君之祿,自當緝賊護民,至於個人安危,成敗與否,隻要我等盡力為之,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孟知文聽後,拊掌讚道:“好,好。我果然沒有看錯人,老弟所言,正合我意。隻是時間緊迫,老弟可有退賊良策?”趙勇方微微點頭:“若是真刀真槍,廝殺對決,想來我等絕非是那齊世英的對手。唯有出其不意,以智取之,或有勝算。”說罷,與孟知文一番雲雲。孟知文雖覺此法並不穩妥,奈何更無高招,隻能冒險一試。當下,召集捕快衙役,各作準備。

三日後,最後一抹餘暉沒入遠山,齊世英如期而至。尚未見到人影,便聽得一陣爽朗話語:“孟大人可都準備妥當了吧?在下又來叨擾了。”孟知文在縣衙正襟危坐,見齊世英到來,緩步下座來引,“齊先生本領高強,孟某不過是邊鄙小吏,今日既受脅迫,若不聽命,又能如何?”言語間不卑不亢,神色自若,隨即伸手一指:“請隨孟某前去取米。”說罷,走出大堂,看也不看齊世英一眼,隻顧前頭帶路。齊世英見他如此鎮定,微覺詫異,但他藝高人膽大,卻也不放在心上,當即跟隨孟知文一同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