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以下簡稱川大)是中國近代創辦的最早一批高等教育機構之一。近十餘年來,又經兩次“強強合並”,成為學科覆蓋麵較廣、綜合實力較強的綜合性大學。一百多年來,川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在學校日益壯大的過程中,從國學研究起步,接受現代科學的洗禮,不同的學術流派融合互動,共同成長,形成了今日既立足於中國傳統,又積極麵向世界的學術特征。

作為近代教育機構,四川大學的曆史要從1896年設立的四川中西學堂算起。但具體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則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張之洞等人創辦的四川尊經書院。在短短二十幾年的辦學曆史中,書院先後培養出經學家廖平、思想家吳虞等一大批在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影響巨大的學者,也因此使四川成為國內研究經、史、文等中國傳統之學的重鎮。此後,在20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以國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近代“蜀學”成為川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擁有張森楷、龔道耕、林思進、向楚、向宗魯、龐俊、蒙文通、劉鹹炘、李植、李培甫、伍非百等一大批國內知名學者。

近代蜀學在研究內容上以傳統學術為主,在觀念與方法上則立意求新。廖平經學思想曾經作為19世紀晚期變法維新的基本理論依據之一,知識背景上也不乏西學色彩。20世紀2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批學者如龐俊、劉鹹炘等人,更是親自參與了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的轉變。其中,蒙文通由經向史,同時又廣涉四部之學,在晚年更是力圖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探索中國社會與思想的演進,最能代表這一學術傳統包容、開放而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現代社會科學的深入研究也逐漸在川大開展。1922年至1924年,吳玉章在此教授經濟學課程,鼓勵學生通過社會科學的研究,思考“中國將來前途怎樣走”的問題。1924年,學校設立了10個係,在人文社會科學的6係中,除了延續著蜀學風格的中文係外,教育、英文、曆史、政治、經濟5係均著力於新的社會科學研究。這一科係的設置格局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初的國立四川大學時期。

川大的另一源頭是私立華西協和大學(以下簡稱華大)。作為教會學校,華大文科自始即以“溝通中西文化與發揚中西學術”為宗旨,而尤擅長於西式學問。其中,邊疆研究最放異彩。

1922年創辦的華西邊疆研究學會(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及其會刊《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

華西大學博物館以“搜集中國西部出土古物、各種美術品,以及西南邊疆民族文物,以供學生課餘之參考,並做學術研究之材料”為目標,在美籍學者葛維漢(David Crockett Graham)的主持下,成為國內社會科學研究的另一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