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對加快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兼上海市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毛大立主編的《創新·創業·人才》,為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理論分析和實踐支撐,對廣大創新型科技人才是個機會,對上海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個助推,很有現實意義。
一、上海正在進入以人才為第一資源,以科技創新為第一驅動力的發展新階段,這將為人才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與舞台首先,上海長期以來形成的綜合環境為各類人才提供了創新創業的沃土。環境好則人才聚,人才聚則事業興。回顧上海百年來的發展,從一個荒灘漁村發展到如今國際性大都市,依靠的是地緣優勢和人才集聚,上海一直成為海內外人才追求夢想、實現夢想的創業天堂。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者係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作,堅定不移地把人才強市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經過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發展成為各類人才包括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發展的首選地之一。截至2011年,來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人員達9.5萬餘人,留學人員創業園區11個,留學人員在滬創辦企業4400餘家,常住上海的外國專家約8.1萬人。從綜合環境的角度分析,上海吸引人才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麵:一是區位和交通比較優越。上海連接國內外的各類交通條件比較便利,地理位置優越,特別是近年來長三角城市群的迅猛發展,為上海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縱深空間。二是上海從商環境良好。在多元文化的交彙、滌蕩、融合中,上海形成了中國大陸特有的所謂“海派文化”。上海是國人認識世界的窗口,而世界也從上海人身上認識中國、體驗中國。這種世界各地文化交替、傳輸的長期磨合,形成了上海的誠信、敬業、精細、公平合理、包容性強等商業觀念,這種“海派”風格的商業文化和職場文化使各類人才在上海能和諧相處、合作共事、相互交流,有利於推動和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三是法製環境比較規範。用人、留人最好的“生態環境”,就是良好的法製環境。上海人講求在法律、製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由,契約觀念強,辦事講規矩,守信用。上海絕大多數老百姓法製意識較強,司法機關能秉公執法,政府機關依法辦事,社會監督有力,這確保了上海具有一個比較民主、平等、公正、公開、公平的法製化環境。法製化的環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法製環境好,投資才有保障,財富也會充分湧流,人才就會慕名而來。四是要素市場體係比較充分。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上海要素市場的種類、數量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市場體係最為齊全的特大型城市。特別是上海的證券、期貨、產權、技術產權、人才、航運、鑽石、黃金八大要素市場立足上海、服務全國、輻射海外,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集聚各類市場動能的“裂變器”,實現了生產力要素的倍增擴大效應,極為有力地推進了上海的經濟發展。正因為上海擁有比較完善的要素市場,許多跨國公司總部紛紛遷入上海。五是社會事業比較發達。上海優質教育資源比較多,全市有國際學校32所,普通高等學校66所,人才願意把家安在上海,給孩子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上海的醫療資源比較好,三級甲等醫院有36家,中外合資合作的醫療機構有19家,醫療服務能力比較強。這些是各類優秀人才看好上海的原因之一,是上海的“軟實力”。六是城市生活比較文明時尚。上海文明時尚、開放多元的城市生活和優質的文化資源,較好地滿足了各類人才的生活及文化需求。如,上海每月大約要舉辦各類中外音樂會20餘場,海外人才能在上海享受到各種各樣的精神文化產品,所以他們願意把家安在上海。以上這些優勢歸結為一點,就是上海市場發育比較成熟,人文環境和製度環境比較完善,這是上海綜合優勢,也是海內外人才近悅遠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