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候,一年夏天,河北一個縣城新到任了一位姓黃的知縣。
一天,黃知縣微服私訪,在集市看到有個賣彩繪瓷枕的鋪子,鋪子裏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瓷枕頭,黃知縣拿過一對虎形枕頭,見形象逼真,活靈活現,於是反複把玩,愛不釋手。
就在這時,店主從內屋走了出來,黃知縣一看,不覺暗暗稱奇:這人好像在哪裏見過,有點麵熟呀?店主自稱姓李,是個窯匠,平時自己燒些瓷枕,放在鋪子裏賣。黃知縣和李窯匠聊了一會兒,便挑了一對虎形瓷枕,給了錢,就轉身走了。
黃知縣回到縣衙,順著虎枕上的小孔,往裏灌涼水,枕著它睡覺,實在舒服。平時,他就把虎枕放在書案上,時不時地觀賞幾眼。
又是一年的夏天,黃知縣正在批閱公文,忽見一隻老鼠溜上書案,黃知縣一急,用手將書案上的一隻虎枕往前一推,想把老鼠擠死,哪知用力過猛,隻聽“啪”一聲,老鼠被擠死了,可那瓷虎枕也成了碎片。
黃知縣看著碎了的虎枕,心疼不已。他正心疼著,忽見一塊碎片上刻著八個字:擠鼠而碎,見金生禍。黃知縣不由驚訝地睜大了眼睛,隨即拿起案上的一塊硯台,將另一隻虎枕擊碎。一看,他更是發了呆!誰知這枕上也是八個字:遇硯而碎,得玉起獄。黃知縣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兩隻眼睛直勾勾地看著書案上放的一個黃綢小包,渾身冷汗直冒。
這黃綢小包裏包的是五十兩黃金和一對翡翠玉鐲,這是今天一個茶莊老板送來的,這老板的兒媳昨晚不明不白地死了,兒媳的家裏把狀紙遞到縣衙,茶莊老板便送來黃金、玉鐲打點。黃知縣正在為這事躊躇,現在見碎了的瓷片上有“見金生禍”、“得玉起獄”這八個字,頓時嚇得冷汗直冒,於是當天就把東西退給了茶莊老板。
第二天,黃知縣派出得力捕頭暗中查訪,三天後便案情大白:那個茶莊老板對美貌的兒媳一直心存歹念,那天晚上,兒子不在家,他便想乘機淩辱,不料兒媳不從,扭打之中便將兒媳扼死了。於是,黃知縣命衙役將茶莊老板抓獲收監,秋後便問斬了。
自從出了這事後,黃知縣心裏暗暗猜想:神,真是神!看來這個李窯匠不是凡人。於是這天就差人下帖請李窯匠。
兩人分賓主坐下後,早有仆人送上酒菜。黃知縣給李窯匠斟上酒,笑吟吟地說:“我怎麼總覺得以前好像在哪裏見過你?”
李窯匠笑著直搖頭,說:“大人說笑了,小民和大人素昧平生,大人怎麼會見過小民呢?”
酒過三巡,黃知縣又開口了:“上次我在你鋪子裏買了一對虎枕,不小心打碎了,我想求你再燒一對給我。”
李窯匠一口答應:“承蒙大人看得起!小民一個月以後一定給大人送來。”
李窯匠說到做到,一個月之後果真給黃知縣送來一對虎枕,枕上的老虎神態逼真,虎虎生威,黃知縣十分喜歡。
黃知縣有位好友姓周,是鄰縣的知縣。這天,周知縣來訪,酒席之間,黃知縣拿出這對虎枕炫耀了一番,又把李窯匠說得神乎其神,周知縣聽了十分驚訝。散席後,黃知縣送走客人回來,突然發現那對虎枕不見了,隻見書案上放著一張紙條,上麵寫著:借虎枕賞玩幾日,一定奉還。看那筆跡,留字條的就是周知縣。
黃知縣急得連聲嘀咕:“這是我的寶貝,我怎麼能離開它呀!”他當即讓仆人陪同,出城追趕。好在周知縣沒有走遠,不久就追上了,黃知縣說明情況,周知縣隻得歸還了虎枕。
黃知縣叫仆人用布將這對虎枕包妥,係在自己腰上,然後急急趕回。哪知半路上一匹驚馬撞了黃知縣,隻聽“啪”一聲,一隻虎枕被撞了個碎。黃知縣惋惜不已,撿起地上的碎片,一看,一塊碎片上刻著兩行小字:“此枕驚馬碰擊而碎,彼枕陪大人而終。”黃知縣以為是自己眼花了,擦擦眼睛再細細端詳,一字不差!他摸了摸剩下的那隻虎枕,感歎著回了縣衙。
從此,黃知縣看到虎枕就想到李窯匠,就想到先前那對碎了的虎枕上寫下的字,他為官三十年,從縣官一直做到巡撫,從未生過一點貪念。六十二歲那年,他卸任歸鄉,路上經過當年當知縣時的那個小縣城,想去看看李窯匠,不料那個賣瓷枕的鋪子早就不在了。向周圍人家打聽,鄰居們說了這樣一件怪事:那個李窯匠來得怪,去得也怪!黃知縣到這裏來上任的時候,他來了;黃知縣調任離開這裏,他就走了。
黃知縣聽後越發疑惑了,但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他回到家鄉,有一天去清涼寺進香,踏進寺門,望著大殿裏菩薩的塑像,他驚呆了:這菩薩的麵容,分明就是李窯匠呀!看到這裏,黃知縣不由想起了一件往事:當年進京趕考,父親陪著他來清涼寺,當著菩薩的麵,父親要他立下誓言:今生為官,一世清廉。黃知縣頓時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他終於明白了一切。
據說,黃知縣為官一生清正廉潔,死後,隻有一個虎枕陪葬。
(鄭錦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