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長江、黃河孕育了璀璨的中華五千年文化,它奪目的光芒照耀古今。勤勞善良的華夏兒女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但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人用堅船利炮強行敲開中國大門後,古老的中國就一直處於血與火的社會變革之中,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在經曆著痛苦的洗禮。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都是需要文化來作為支撐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梁。

文化的缺失導致人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缺失導致了道德的淪喪。人,放棄了道德的底線,在名和利的爭鬥中狗苟蠅營;人,放棄了應當承擔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在情場和舞場中尋求心靈的“慰藉”。

在這樣一個社會和時代背景下,就有必要從古代典籍中尋求人生的大智慧,以喚醒人內心最本質的真、善、美,重塑道德,重新扛起那被丟棄的責任。

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遺產,可謂汗牛充棟,但說到涵蓋整個人生大智慧的經典,毋庸置疑首推老子的《道德經》。它從哲學的層麵對人生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它語言簡練,文字優美,意義深刻,博大精深。“人生即無為,無所不為”,後世子孫在老子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創立了道教。把《道德經》的文化精髓作為一種信仰,供人信奉。

依據史記的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和孔子同時而稍微早一點。他做周政府守藏室的史官,這個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到周政府所在地洛陽去,曾經向他請教過禮。他告訴孔子說:“一個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空無所有;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你要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欲之心,這些對你都沒有益處。”

老子在周政府待了很久,看到周室日漸衰微,於是就離開了周。將要出關的時候,守關的關尹嘉看到了就對他說:“先生平時不留文字,現在快要隱居了,勉強為我們寫一本書吧。”於是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為上下篇,內容談的都是“道”和“德”,一共五千多字。這就是被後世稱之為《老子》,道家稱之為《道德經》的一部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巨著。

《道德經》雖然是一部涵蓋了人生大智慧的經典著作,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並不能指導人們的現實生活。本書試圖對《道德經》中的文化精華加以解讀,來指導人們在具體生活中所遇到的為人處世、生活情趣、工作態度、人際交往、婚姻家庭、企業管理、養生之道等問題,幫助人們從生活與情感的困惑中走出來。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