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是《鬼穀子》關於由內心發出以把握外部事物的方法,是處理人事、說服辯論應掌握的一項原則。包括察言觀色、聞聲和音、解仇鬥郤、補充情思、駁斥言辭、籠絡人心、恪守義道等七種具體方法,其中不乏狡詐奸巧,目的是為“製人者握權”,以便使“製於人者失命”。
“原文”
中經,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執,窮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儔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執者,養使小人。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故道貴製人,不貴製於人也;製人者握權,製於人者失命。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鬥郤,綴去,卻語,攝心,守義。本經紀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
破德為雄:放下斯文,起兵作戰。陶弘景釋雲:“謂毀文德,崇兵戰。”
抑拘成罪:被冤曲拘捕,定下罪名。陶弘景釋雲:“謂人不辜,橫被縲絏。”
戚戚自善:心情憂鬱而自守善道。陶弘景釋之雲:“謂天下蕩蕩,無複綱紀,而賢者守死善道,真心不逾,所謂歲寒然後知鬆柏後凋也。”
敗敗自立:天下危敗仍能自立。陶弘景釋之雲:“謂天未悔禍,危敗相仍,君子窮而必通,終能自立,若管仲者也。”
道貴製人:其道貴在控製別人。道,原則、方法,此為控製對方之道。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指見到對方形象就可認知容貌的方法。
聞聲和音:指聽見聲音就可隨聲唱和的方法。
解仇鬥郤:指解除小的仇恨,使強者相爭鬥的方法。
綴去:指補充情思的方法。
卻語:指駁斥言語的方法。
攝心:指攝取內心的方法。
守義:恪守道義的方法。
本經:指《本經陰符》七篇。
變要:變化的主要部分。
“譯文”
所謂中經,就是使走投無路的人振作,使緊急的人趨於緩解,實施於那些能言善辯品德厚道的人。解救被拘捕的人,這樣走投無路的人就不會忘記恩德。能言善辯的人,與善人成為好友而廣施恩惠;施行德義之人所作所為合於道;而解救被拘捕的人,然後就可以驅使他。士人麵對時代變異,或者在亂世中免於禍患,或者殘害能言善辯之士,或者放下文德起兵稱雄,或者被冤拘捕定罪,或者心情憂鬱自守善道,或者天下危敗仍能自立。所以其道貴在控製別人,而不能被別人控製;控製別人就握有權柄,被人控製就被掌握了命運。所以有見到對方形象就可認知容貌的方法,聽見聲音就可以隨聲唱和的方法,解除小的仇恨而使強者相爭鬥的方法,補充情思的方法,駁斥言語的方法,攝取內心的方法,恪守道義的方法。《本經陰符》主要是記載的道術,其變化的主要部分在《持樞》、《中經》。
“原文”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為形,以聽為容,貌莊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郤而去之。
“譯文”
見到對方形象就可了解對方容貌的方法,是指那些狡猾虛偽者而言,可以從人的外表信息聲、形、貌中得出結論。有操守的人,不視非禮,不聽邪僻,言必根據《詩經》、《尚書》,行為不邪惡,以道德為形狀外貌,麵容莊嚴表情和氣,不可能從相貌中得到什麼。這種情況下就應該隱瞞實情堵塞漏洞離開他。
“原文”
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愛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為四聲之主者,其唯宮乎?故音不和則悲,是以聲散傷醜害者,言必逆於耳也。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
“譯文”
聽到聲音就隨聲附和,是指如果意氣不相投,就不會恩愛友善。所以商、角二音不相合,徵、羽二音不相協調。能夠成為上述四聲之主的,隻有宮音嗎?所以音調不和諧就會產生悲韻,聲音醜陋不和的,必然很難入耳。雖然有美好的言行名聲,卻不能像比目魚、比翼鳥一樣和諧,是因為聲氣不相投,音韻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