捭闔的本義是開合。捭就是撥動,闔就是閉藏。《鬼穀子》認為一開一合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是掌握事物的關鍵。縱橫家以開合之道作為權變的根據,並且運用在其遊說術中。在與人交談時,或者撥動遊說,或者閉藏觀變。遊說時撥動對方,即捭之,是為了讓對方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以便正確地估量和判斷對方,了解實情,據以說而服之;有時要適當閉藏,即闔之,這是為進一步說服對方而施展的手段。
“原文”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萬類:泛指天下萬事萬物,一切東西。
達:通達。
見:發現。
朕:征兆、形跡。《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遊無朕。”陶弘景釋本句雲:“萬類終始,人心之理,變化朕跡,莫不朗然無悟,而無幽不測,故能籌策達見焉。”
守司:主持、掌管。
門戶:即上文所說“存亡之門戶”。本句意為把握住存亡的關鍵。陶弘景注雲:“司,主守也。門戶,即上存亡之門戶也。聖人既達物理終始,知存亡之門戶,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其道一也:本句意指一切聖人的法則隻有一個,那就是救亡圖存。陶弘景注:“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
各有所歸:本句意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歸宿。歸,結局、歸宿。《管子》:“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陶注雲:“其道雖一,行之不同,故曰變化無窮,然有條而不紊,故曰各有所歸也。”
陰、陽、柔、剛、開、閉、弛、張:分別指事物所處的不同狀態及表現,因此,應采用相應行動。陶弘景注雲:“此二者法象各異,施教不同。”
“譯文”
考察過去的曆史,生存在天地之間的聖人是芸芸眾生的先導。觀察陰和陽兩類事物的開合變化以判斷事物,了解生存和死亡的關鍵,籌劃萬事萬物從開始到結束的發展過程,通達人們思想變化的規律,發現引起事物變化的征兆,從而把握事物變化的關鍵。所以聖人在人世間,從古至今,他們的行為準則是一致的。雖然事物的變化沒有止境,但是他們最終都各有自己的歸宿;或者是陰氣或者是陽氣,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剛強,或者是開啟或者是閉合,或者是鬆弛或者是緊張。
“原文”
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誌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誌。
指:意旨、意向。
闔而捭之:如果明白了實情,就自行閉藏並加以發動。
以求其利:檢討對方的善惡利害。陶弘景釋此句雲:“凡言事者,則微排抑其所言,撥動以反難之,以求其實情。實情既得,又自閉藏而撥動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開而示之:展開並對此加以肯定以盡其情。陶弘景注雲:“開而同之,所以盡其情。”
闔而閉之:閉合並表示不同意見,以觀察其誠意。陶弘景注雲:“闔而異之,所以知其誠也。”
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如對方說的有可與不可的東西時,要明確審定對方,以自己之思慮判斷其是否得當。
以原其同異:弄清其中相同與不同的本原。本句意思是說所說的東西都有合適與不合適的情況,一定要明確弄清其用心,找出其中相同和不相同的本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