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托爾斯泰經曆了什麼(1 / 1)

出身貴族(1828──1844)

1828年出生於俄國圖拉省克拉皮文縣雅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一個世襲貴族家庭,自幼接受貴族教育,喜愛閱讀書籍。不幸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由姑媽彼·伊·尤什科娃帶到喀山撫養。

涉世之初(1844──1850)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言係,準備當外交官,但無心求學。次年轉入法律係學習,終於1847年退學,回家經營莊園。在莊園期間,他愛護農民,屢次分發糧食周濟,取消對農奴的體罰,擔憂農民的處境。後來去莫斯科,進入上流社會,整日揮金如土,但最終厭倦這種生活。

參軍打仗(1851──1854)

1851年追隨哥哥進入高加索軍隊服役,同時開始嚐試創作,處女作《童年》發表在1852年11月《現代人》雜誌第九期,獲得普遍讚譽。1854年加入多瑙河部隊,誌願參加沙俄與土耳其的克裏米亞戰爭,在此戰中英勇作戰,屢建戰功。

遊曆探索(1855 ──1862)

1855年退役後,托爾斯泰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結識屠格涅夫、奧斯特洛夫斯基等知名作家。後兩次遊訪歐洲各國,看到俄國的落後之處,尋求改良進步之路。1862年結婚,脫離社交,轉入寧靜和睦的家庭生活。

創作裏程碑I(1863 ──1869)

創作第一部裏程碑式巨著《戰爭與和平》,波瀾壯闊地展現俄國從城市到鄉村廣闊的社會畫卷,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 ──1820年間發生的一係列重大事件,轟動俄國文學界。

創作裏程碑II(1873──1877)

經12次修改,完成第二部裏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描繪了莫斯科至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的圖景,文字細膩華美,小說藝術至巔峰境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稱:“《安娜·卡列尼娜》是歐洲文壇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與之相媲美的、白璧無瑕的藝術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絕後的藝術大師。”

思想轉變(1879──1882)

受叔本華影響,托爾斯泰開始質疑生存的目的和意義,引發精神危機。在世界觀劇變的情況下,寫成《懺悔錄》,在對自己的嚴酷剖析中,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後放棄貴族生活,親自參加體力勞動,過簡樸生活。

創作裏程碑III(1889──1899)

創作長篇小說《複活》,是他畢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麵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由於涉及對沙皇政府和官辦教會狼狽為奸的實質,《複活》在發表時受到審查機關的嚴厲打擊,刪減五百多處,作家本人也被東正教至聖宗教院開除。

與世長辭(1910年)

1910年11月10日,托爾斯泰為追尋精神自由,秘密離家出走,途中患肺炎,10天後不幸病逝於阿斯塔波沃車站。後葬於自家的雅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