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推背圖》在第三十三象預言了滿清入主中原之後,有一個很大的跨度,直接到第三十四象對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的預言。而這中間兩百多年的曆史,清朝也發生了很多著名的事件,如九王奪嫡、乾隆六下江南等,在《推背圖》中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出現了一個不太連貫的斷層。至於其原因,也許是因為在這期間,清朝除了外征軍事和文字獄外,還算得上是太平治世,所以不再詳言。
按照今天我們關於曆史分期的劃分,太平天國起義屬於近現代史的範疇,所以,我在此另分一章,看看《推背圖》對中國近現代史那些大事的預言是什麼樣子的。由於這段曆史與我們生活的年代比較近,大家了解的也比較多,相信更能從中體會到《推背圖》預言的神奇之處。
1、“洪水滔天”暗示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
縱觀整個封建社會的曆史,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中誕生了“真名天子”,建立了屬於他的姓氏的朝代,當延續了一定的時間之後,這個朝代的“氣數”已盡,於是又在農民起義的揭竿而起中滅亡,將江山交給下一個王朝。
滿清王朝就是借李自成推翻明朝的農民起義之手,入主中原,統一了天下。而到了其末期,各方麵的矛盾爆發,朝廷的統治地位也岌岌可危,終於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推背圖》的第三十四象就準確的預言了這件事:
第三十四象丁酉巽上巽下巽
讖曰:頭有發。衣怕白。太平時。王殺王。
頌曰:太平又見血花飛。五色章成裏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見夢全非。
圖像上畫得是在一汪洪水中冒出一簇雜草,前麵地上倒著數具骷髏,很明顯暗示的是一個亂世,將造成很多人的死亡。但圖中的洪水並不是指水災,而是指洪秀全的姓——“洪”。
我們先看頌詞第三四句“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見夢全非。”將其中的三個字合起來,恰好是“洪秀全”,暗示洪秀全出世,中原將遭戰亂。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洪仁坤,廣東花縣(今花都區)人,生於耕讀世家,幼時即熟讀四書五經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都認為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兩次參加廣州的秀才考試,都名落孫山。第三次考試失敗後,心理受到很大打擊,回家後大病了一場,突然改名為“秀全”。在病中,洪秀全曾幻覺有一老人告訴他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但洪秀全並不甘心於考試的失敗,後來又參加了一次廣州的鄉試,結果還是以落選告終。
這時洪秀全翻閱了以前在廣州時基督徒發的一本《勸世良言》,想起在大病時的幻覺,認為自己是受上帝之命下凡誅妖,便從此拋開了孔孟之書,改信了基督教的教義,還把家裏的孔子牌位換成了上帝的牌位。此後,洪秀全開始四處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並於1843年,創立了拜上帝會,稱耶和華為天父,耶穌為天兄,自稱為天弟。
1844年洪秀全和好友馮雲山轉至廣西一帶傳教,洪秀全不久便返回廣東,馮雲山留下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5年至1846年間,在家鄉的洪秀全寫下《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作品,譴責當時社會的腐敗墮落,要求人們淨化思想,信拜上帝,稱之為“拜上帝教”。
1847年初,洪秀全在廣州的一所基督教堂學習了幾個月,曾要求受洗,但教士認為洪秀全對教義的認識不夠而拒絕了。之後,洪求全再到廣西會合馮雲山,並陸續製訂拜上帝會的規條及儀式。洪秀全的拜上帝會與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漸加深,洪秀全等人決定反清。鹹豐元年(1851年)正月,拜上帝會成員在廣西金田村會齊,揭竿而起,正式起義。
當年十月,洪秀全攻占永安,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立為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讖詞第一二句“頭有發。衣怕白。”是指太平軍起事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留長發,而且每個人都包上紅頭巾。洪秀全的拜上帝會起義時就號稱“太平軍”,又建國為“太平天國”,正應了讖詞第三句“太平時”的預言。
而讖詞第四句“王殺王”,暗示的是發生在太平天國內部諸王之間的爭鬥——天京變亂,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
永安建製後,太平軍攻桂林,克全州,占領兩湖,再從武昌沿江東下,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並定都於此。洪秀全入住豪華的天王府,從此深居簡出,少理朝政,生活奢靡,而馮雲山、蕭朝貴已死,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
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主張把四書五經列為禁書,楊秀清不同意,借“天父下凡”迫洪秀全讓步,洪秀全隻好同意四書五經在修改後可以刊印流傳。而此後,洪秀全與楊秀清的矛盾日漸加深。洪秀全知道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及燕王秦日綱對東王不滿,在1856年密詔三人誅殺東王。
北王韋昌輝率三千精兵與燕王秦日綱會合,突襲東王府,東王被殺,東王府內數千男女,包括東王妻妾五十四人同被殺盡。其後,北王以搜捕“東黨”為名,大殺異己,眾多東王部屬在棄械後被殺,平民也不能幸免,總計被殺的官民約有兩萬餘人。此後,翼王石達開回到天京,責備北王濫殺無辜,北王又欲殺翼王,翼王連夜逃走,北王竟率兵圍翼王府,殺石達開母妻十多人,天王要救已來不及。翼王勃然大怒,欲集結皖鄂兩省所有兵力來圍天京,洪秀全聽後大驚,趕緊聯合東王、翼王所有餘黨,將北王韋昌輝殺掉,不久燕王也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