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一聽,急了,趕緊搶過話茬,笑嘻嘻地接著說:“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說實在的,這前後幾番話都說到班頭的心坎裏了,人生不過就是一場戲。現在他已經可以確信麵前的這個人就是關漢卿,但同時內心也非常矛盾:“就此拿下吧,自己於心不忍。關漢卿確實是戲劇大家,不僅自己喜歡,百姓也對其敬重有加,說不定因為捉拿了他,從此以後自己就要臭名遠揚了;放過他吧,五百兩的賞銀可不是個小數目,對自己也有很大的誘惑力,萬一事發說不定還要擔當失職的罪名……”
在一旁自言自語的關漢卿很快就看穿了班頭的心思,隨口又說出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來:“台上莫逞強,縱使厚祿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下何足算,到頭來拋盔卸甲,下場還是一般人。”
班頭聞言,細加咀嚼,馬上悟出了其弦外之音:現在貪圖一時之利,到頭來功名利祿也是一場空,說不定沒有好下場,更何況自己良心上也過不去,這樣做又何必呢?於是便接著自己剛才的話頭,假意訓斥道:“我看你是神經有問題!”說完,一招手,對手下的那幫人說:“我們走!不要在這個迂腐的書呆子身上浪費時間了!”一行人趾高氣揚地走了,關漢卿總算是躲過了一劫。
關漢卿可謂是深刻體悟了內動心計、外以製人的具體方法,麵臨不利形勢時善於“見形為容、象體為貌”,看準班頭,並一次次地“聞聲和音”,對他施展開“攝心”“守義”諸術,隨機應變,一言一行都頗含深意,終於抓住機會、掙脫金鉤回歸於自由的大海。
眼神中的心理學
眼神是心靈之窗,心靈是眼神之源。眼睛是人體中無法掩蓋情感的焦點,是揣情度意的最佳切入口。《人體秘語》的作者莫裏斯曾對人類的“眼睛”下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定義——它直徑大約2.5厘米,但卻像是從石器時代以來就有的最複雜的電視攝影機。在眼球後方感光靈敏的角膜含有1.37億個細胞,將收到的信息傳送至腦部。這些感光細胞,在任何時間均可同時處理150萬個信息。這就說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發射出千萬個信息,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處的秘密。所以,眼球的轉動,眼皮的張合,視線的轉移速度和方向,眼與頭部動作的配合……諸如此類所產生的奇妙複雜的眉目語,都在傳遞著信息,進行著交流,為你成功地進行揣情度意打開一扇扇窗。
中國的亞聖孟子認為,觀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惡。他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正焉;胸中不正,則眸子斜焉”。這說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惡,都能從其無法掩蓋的眼神裏揣度出來。
現代研究發現:眼睛是大腦在眼眶裏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級神經元,就像大腦皮質細胞一樣,具有分析綜合能力,而瞳孔的變化、眼球的活動等,又直接受腦神經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從眼睛中反映出來。瞳孔的變化是人不能自主控製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縮,真實地反映著複雜多變的心理活動。若一個人感到愉悅、喜愛、興奮時,他的瞳孔就會擴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氣、討厭、消極的心情時,他的瞳孔會收縮得很小;瞳孔不起變化,表示他對所看到的物體漠不關心或者感到無聊。
事實上,通過眼神來傳情達意,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大家都在自然而然地運用眼神來表達對周圍一切事物的複雜情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會從微妙變化的眼神裏真實地流露出來。
眼神中的心理學,是人類的一個廣闊領域。而眼神傳遞的心理,在兩性關係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古時候,當兩情相悅時,曾有“心許目成”、“暗送秋波”、“美目盼兮”等妙詞來表達他們的情花愛果。當今,兩性關係較之以前更為複雜,使用的詞語更就更加豐富,比如“含情脈脈”、“眉目傳情”、“一見鍾情”等等。因此,眼神雖不是有聲語言,但恰似有千言萬語可隨心傳播。任何戀人,都必然閃爍著雙雙秀美而深邃的眼睛,從中相互窺探、揣度、會意對方內心深處的奧秘。正如古羅馬詩人奧維特所說的那樣:“沉默的眼光中,常有聲音和話語。”
(91 夏景山口待渡圖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橫)
男女雙方用眼神來傳情達意的方式是豐富多彩的。對異性隻看一眼,就故意將視線移開的人,恰恰表明其渴望與異性交往,這是心理的反向作用。凡是目不轉睛注視對方,而不將視線移開的女性,流露出她內心隱藏著某種秘密。男女雙方不時地對視,是將對方引導到自己心上進行會情達意的交流。在使用眼神上,女性常優於男性,她隻要流波轉盼,就可以傳達“我們可以一起走了”,其含情脈脈,盡在不言之中,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