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雍正繼位之謎(1 / 2)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後半生一直在為立太子之事苦惱。他子嗣眾多。雍正帝是康熙第四子。不算得寵。開始時對奪位鬥爭介入不深。最終擊敗對手。得到皇位。引起國人的猜測。雍正帝繼位後殘殺手足,更引起國人不滿。傳言紛紛,雍正帝繼位演化成一場陰謀。

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六十一年,削平三藩、打敗準噶爾貴族噶爾丹、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可謂功勳卓著。他解決了國家大事,卻無法解決家庭內部之事。他的後半生一直為立太子之事痛苦不已。

康熙帝共有三十五個兒子,說明他有許多個可能繼承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僅二十二歲的康熙帝早早地立一歲多的次子胤礽為太子。胤礽的母親是康熙帝的孝誠皇後赫舍裏氏,生下胤礽當天去世,康熙十分憐惜胤礽,親自教他識字,每次外出圍獵讓他跟隨身邊,同時派湯斌和耿介兩位大臣擔任詹事府的詹事和少詹事,負責太子的教育和成長。但是,康熙帝沒有想到,自己最寵信的大臣明珠與湯、耿二人不和,明珠經常在康熙麵前進讒言,不到一年,耿介辭職、湯斌氣死。明珠與胤礽不和,當然不希望胤礽掌權。

康熙帝的兒子大致分為三派,第一派的中心人物是皇二子胤礽,皇三子胤祉在後支持。皇三子是榮妃馬佳氏所生,本人沒有即位的可能;第二派以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為首,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禮隨同在後;第三派的核心人物是皇八子胤禩,附從者有皇長子胤禔、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胤禵。三派勾心鬥角,實力最強的是第三派。

胤礽在諸王子中,算是不錯的一個,他會滿文、漢文,嫻於騎射。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胤礽留守北京處理庶務,井井有條。次年,康熙帝親征寧夏,胤礽再次留守京都,卻舉止失措激怒了父親。首先,他動手打了平郡王納爾泰、貝勒海善、鎮國公普奇;其次,搶了蒙古王公進貢的駝馬;第三,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淩普勒索下人。事實上,皇帝和太子父子間早就出現了感情裂痕。康熙二十九年(1690),皇帝在親征噶爾丹的旅途中得病,傳太子到行在相見,誰知太子對父親生病漠不關心、毫無憂戚之色,康熙帝頗感寒心,以後借故多次訓斥了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皇帝到口外圍獵,途中皇十八子胤衸生病,太子竟毫不關心弟弟的病情,並當麵頂撞父親,晚上透過父親的氈包窺探裏頭的動靜,竟使康熙帝說出這樣的話:“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懼不寧。”父子對立到這個地步,廢太子隻是時間早晚而已。九月十六日,行圍尚未結束,康熙帝召集諸王、大臣,曆數太子罪狀,宣布廢太子之位,聲淚俱下,最後昏倒在地。太子的親信被處死。長子胤禔受命看管廢太子,回京後皇帝命令皇四子胤禛同負看管之責。胤禛當時僅為貝勒,次年封為雍親王。康熙帝憂傷過度,於這年冬天大病一場。

皇八子胤禩地位上升,他為人幹練,與明珠關係不錯,康熙命其代理內務府總管一職。太子之位虛懸,成為眾皇子競相追逐的目標,他們各顯神通,皇長子找喇嘛詛咒胤礽發瘋,直接向皇帝建議立皇八子為太子,若皇帝想處死廢太子他願負責處置。康熙勃然大怒,將長子關押起來,進而對皇八子產生懷疑。不久,他把皇八子革爵關押,附和皇八子的大臣勳貴或被革職或被處死。皇四子胤禛的做法剛好相反,他在皇上麵前為廢太子講好話,康熙帝稱讚他“深知大義”。康熙帝患病期間,他又處處體貼,與眾兄弟進呈藥方,大獲父親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