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講〈金剛經〉》原名《金剛經口訣》《金剛經解義》《金剛經注解》《六祖解義》《六祖口訣》《六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共兩卷。為適應當代人的閱讀口味,我們改名為《六祖講〈金剛經〉》。原本注明: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唐六祖惠能大師口訣;宋丞相張無盡居士釋題;宋天台羅適校刊。
姚秦是南北朝時北方十六國之一,國主姓姚,曆史上稱為姚秦,亦稱後秦。三藏法師是指精通經律論十二部佛法並能弘揚者。鳩摩羅什法師為南北朝時期最為著名的佛學家,據傳,鳩摩羅什法師智慧過人,七歲隨母出家,每日誦一千首偈,有一羅漢對其母預言:“若此沙彌三十五歲前不破戒,可以大興佛法,度人無量。”鳩摩羅什臨命終時發願言:“若我所譯經典,合乎佛意,願我死後,闍維時,舌根不壞。”果然闍維時全身壞盡,隻剩下舌頭,紅如蓮花,證明羅什法師以廣長舌,翻譯三世諸佛經典。
唐道宣律師曾經問天人:“為什麼現在人都喜歡讀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天人說:“鳩摩羅什曾任過去七佛的譯師,他所翻譯的經典,深得佛心,所以人們都喜歡讀誦他所翻譯的經典。”
天台羅適,字正文,號赤城,溪南羅家人。宋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任安徽桐城尉、山東泗水令、濟陰令、河南開封令及兩浙路、京西北路提督刑獄等職。他自幼家貧,勤奮好學,典衣購書,燃薪夜讀,博覽群書,尤精理學。宋哲宗皇帝曾專頒敕書慰諭,名列“元佑名臣”,被譽為“浙學先河”“理學先聲”,為浙東學派和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宋丞相張無盡居士,即張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張商英曾在宋徽宗趙佶時,拜尚書右丞轉左丞,所以書中寫“宋丞相”。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贈少保。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藝文誌》),已佚。《兩宋名賢小集》輯有《友鬆閣遺稿》一卷。《宋史》卷三五一、《東都事略》卷一〇二有傳。
此文中的三十二分品,如“法會因由分第一”等,佛經中原來並不存在,是梁昭明太子後來所加。梁昭明太子名叫蕭統,南北朝時期梁武帝長子。天監元年(502年)被立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藏文譯本中沒有分品,其他的幾個譯本也是沒有的。世親論師的講義有分品,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分為一百八十四品。有人說《金剛經》本不應該分品,也有人說分品較為準確。一分為二地看,《金剛經》誦時不應該分品,但如果從理解《金剛經》上來看,分品是正確的。
曆代高僧大德對《金剛經》研究、注疏的成果層出不窮。其中,六祖述的《金剛經口訣》最為準確、樸素。六祖所述《金剛經口訣》不見於曆代所刻《大藏經》,隻有日本編印的《卍續藏經》第38冊收錄了《金剛經口訣》,署名為“六祖大鑒禪師說”。在史書上,卻多有記載:《新唐書·藝文誌》載“惠能《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一卷”;《宋誌》載“惠能《金剛經口訣義》一卷”;《郡齋讀書誌》著錄《六祖解心經》一卷;《遂初堂書目》著錄《六祖金剛經解義》,不提卷數;《文獻通考》著錄《六祖解金剛經》一卷和《六祖解心經》一卷;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還著錄“《六祖注解金剛經》一部一冊”。近代學者冼玉清在《六祖大師金剛經口訣》一卷的謹按中雲:“《宋史·藝文誌》著錄作‘慧能撰《金剛經口訣》一卷’。‘慧’通‘惠’,此書已入日本《續藏經》本,書名與《宋誌》同。”中國現存的關於此經的刻本極為少見,今通行本以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史鳳儒刻本為常見。最近發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雲南金齒軍民府施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