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高巨海先生隨團赴歐洲考察。在很短的時間裏,走訪考察十國。可想而知,這樣的考察,充其量隻能是一種走馬觀花;一般而論,留下的印象多半該是浮光掠影。
然而,時隔一年,高先生卻創寫了一部長達二十餘萬言的作品,題名《美與醜:感悟歐洲》,超乎預期。這是一部敘述引人入勝、材料翔實豐富、布局嚴謹、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
《美與醜:感悟歐洲》布局嚴謹,頗具章法。
整部作品開篇之後,作者首先撰寫了長達四萬言的“歐洲篇”,從宏觀的角度介紹了作者對歐洲的總體印象和全麵觀感。
然後舉凡前後考察的十個國家,一一分章敘述。各章內容,可謂各具情態、切中肯綮。難為作者能夠敏銳地發現各個國家的文化差異和不同民族的各別性格。
作者整部作品如此布局,不僅在主觀上找到了順理成章的敘述途徑,尤其使得讀者在客觀上獲得了條理清晰的閱讀效果。在寫作和閱讀之間,建構了一座通達的橋梁。正是“欲要抵達彼岸,須得渡河之舟楫”。高先生得其所哉!
《美與醜:感悟歐洲》內容豐富,言之有物。
作者筆觸所及,從城市到鄉村、從交通到環保、從商場到飯店、從有形的建築到無形的教育、從形而上的宗教到和各地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俗……幾欲麵麵俱到,堪稱琳琅滿目。
作者從容而嚴謹的敘述,在文字的層麵引導讀者,使得大家仿佛身臨其境而感同身受。
《美與醜:感悟歐洲》立足高拔,眼界廣遠。
隨著改革開放,國門大開,各種考察團和旅遊團組織的出境遊好比過江之鯽。考察者和旅遊者,觀之在眼、聞之在耳,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所見所聞形諸文字,就出現了林林總總若幹隨筆散文。
高巨海先生的這部作品,好在立足高拔、眼界廣遠。目力所及,頗具文學的、哲學的深度,不乏社會學、民俗學的廣度。
《美與醜:感悟歐洲》說理平和,激情蘊含。
作者從自己的認知立場或曰文化素養出發,對傳統上的所謂西方進行考察,必然地會有自己的鮮明觀點。作者不曾將一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也絲毫沒有好為人師進行說教。而是態度坦誠務實,舉事實而明道理。正是事實勝於雄辯,有理不在高言。
作者平實而嚴謹的敘述中,不乏激情的湧動。有無激情,有時實在是文章的靈魂與生命。興之所至,作者在行文走筆中,不時夾以若幹古體詩詞。這些詩詞,是作者情致的自然流露,也恰到好處地引發出讀者的某種共鳴。
《美與醜:感悟歐洲》體例別致。
作者謙虛自稱:他寫的東西隻能叫“公文式的散文,或者考察報告式的遊記”。其實,自古文無定法,我們沒必要在文章體例這些概念上糾纏,它們是否言之有物、是否引人入勝、是否好看可讀,才是作文的要旨。
高巨海先生中文係本科畢業。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的研讀,築就了紮實的文學功底。
參加工作後則曾經多年從事文牘材料繕寫。嚴謹的甚或是有些刻板的案頭書寫,砥礪了他的文筆。
因而,作者第一次投入創作,便寫出了這樣一部堪稱成功的好作品。
高巨海先生出生在偏遠山村,又先後在市、縣、鄉三級政府工作。生活的磨煉和人生經曆,使他不唯關心民瘼,熟知民俗民情,抑且了解改革奮進的中國之國家民族政體階層等方方麵麵。說他養成和具備了一種眼界胸懷,應該是所來有自。
因而,作者第一次出國考察,能夠取得若許高度的視點,目力敏銳而眼界廣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而聞者彰。
《美與醜:感悟歐洲》,正是眼界廣遠,筆力雄勁。
我願意向出版界和廣大讀者隆重推薦這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我也希望高巨海先生今後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籠問世。
是為序。
張石山
20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