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人的洞穴住居談起
大約在200多萬年前,人類從能夠製作第一件工具開始,學會了勞動,繼而學會了直立行走,終於從動物界分離了出來。在人類曆史的童年時期,雖然人類的智力還很低下,雙手也還很不靈活,但人類要生存,就要住,就要有住的地方。於是,在山林丘陵生活的人們,憑借從動物界帶來的本能,尋找天然洞穴作為自己的住所,遮風避雨,棲身生息。北京人居住的洞穴,向我們展現了遠古人類以天然洞穴為住居的生活圖景。
科學家們在北京西南50公裏的周口店的山洞中發現了著名的北京人遺址,找到了北京人的“家”,周口店因之而聞名於世。北京人的家位於周口店西邊一座叫龍骨山的山北坡半山腰,是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龍骨山的北麵和西麵是層層山巒,東北麵是連綿的丘陵;東麵是一條從北麵山上流出的溪水——壩兒河,蜿蜒南流約10公裏彙入琉璃河;南麵和東南麵是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北京人在這裏居住時,附近還有湖泊和沼澤地。隨著氣候和環境的變遷,北京人在這裏生活的後期,附近還出現過大片幹燥的草原。龍骨山北坡北京人居住的洞穴,規模相當可觀,東西長140米,東部寬達40米,西端僅寬2.5米。
洞頂因風雨侵蝕已大部分坍塌,洞穴的東端為出入口。在北京人人住之前,洞穴空空的,曾被洪水淹沒過,也曾被一種現已滅絕而、喜歡穴居的中國鬣(音liè)狗所占據過。北京人來到這裏後,趕走了猛獸,成了洞穴的主人。但是,最初到達這裏的北京人並沒有世代相傳一直住下來,洞穴的主人曾多次變換。當一群北京人在這裏居住一個時期後,由於種種原因而移居他處,經過若幹年之後,才有另一群人從別的地方遷居到這個洞裏。在漫長的歲月裏,風雨把大量土砂帶進洞裏,而且洞壁、洞頂也經常坍落下石塊,加上北京人拋棄的垃圾,結果洞穴逐漸被填平了,堆積厚度達40多米。洞中的堆積物層層疊壓,記錄了北京人在這裏生活的曆史。洞穴堆積中,包含有北京人作為勞動工具使用的石器和骨器,以及用火的遺跡,也包含有他們自己的骸骨和食用食物後而遺棄的各種獸骨。研究表明,北京人從大約50萬年前最初遷居到這裏,到20萬年前離開,前後居住達30萬年之久。
關於當時北京人在這裏居住時的生活情景,古人類學家做了這樣的描繪:早晨,隨著火紅的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赤身裸體的北京人從洞裏走出來,圍攏在洞外的火堆旁。他們商量好一天的活動便分頭行動了。上了年紀的人留在洞中,除了照看幼小的兒童和製作石器等工具外,還肩負著看管火種的重任。
“火”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可以用來燒烤食物,而且還可用以防禦猛獸的侵襲,冬天還可以取暖。外出的人們,有的到河灘上挑選河卵石,用以製作石器;有的用石器砍削木棒,製作狩獵用的工具;有的在龍骨山南麵的草原上手舉木棒圍獵腫骨鹿;有些婦女和兒童在山坡上采摘野果,挖掘植物的塊莖,或用骨棒和鹿角挖鼠洞捕捉老鼠。太陽落山了,夜幕徐徐降臨,外出的人們各自帶著一天的勞動果實回到住所,圍在火堆旁,共同分享獵獲的動物和采集的植物。夜深了,大家走進洞裏,各自挑選一塊離火堆不遠的幹燥的地方,鋪些幹草睡下。新的一天在人們的夢鄉中又悄悄來臨了。
北京人居住洞穴的最高處,當時留下了一段空隙。經過十幾萬年風雨的剝蝕,空隙擴大,成了一個新的洞口。大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又來到這裏安了家:一直居住到大約1萬年前。這個洞的洞口高約4米,寬約5米。洞穴東半部的“上室”向南伸進約8米,是人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洞的西半部是一個“下室”,是埋葬死者的地方。
像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居住過的這種天然洞穴,全國各地已發現50多處,屬於50萬年前到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有的甚至晚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些洞窟大部分位於河湖岸邊的山坡上,以便汲取生活用水並有較豐富的食物來源。洞口一般高出附近水麵20——60米,洞內較為幹燥,而且洞口總是選在背風的地方。就是這些天然洞穴,作為人們最初的住所,伴隨著生活在山林丘陵的遠古人類度過了漫長的曆史歲月。
當生活在山林丘陵地帶的人們以洞穴為家時,生活在平原上的遠古人類以什麼為家呢?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們雖然在平原的許多河旁階地發現過古人類化石,以及遠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等,但至今尚未找到當時人們居住的遺跡。他們或許像古文獻上所記載的那樣在樹上架木為巢;也許像世界上的一些原始部落那樣將樹幹和樹枝插入土中,形成一道圍牆,上麵覆蓋樹枝和茅草,構成一個簡單的臨時住所——風籬。但無論如何,隨著人類的進化和曆史的前進,人們終於開創了用雙手建造永久性住所的時代,居住建築終於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