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飾演變
我國古代各個曆史時期的服飾都有其不同的風貌,這是同當時的經濟基礎、生活環境、社會風俗與審美觀念密不可分的。服飾常常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征。
北京周口店發現過舊石器時代(距今18000餘年)山頂洞人所用的骨針,說明從這個時候起,居住在我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已經知道縫製衣服。在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陶器上,出現過穿衣服的人物圖案。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商代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有關服飾的資料。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人像上,可以看到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穿裙裳,腰間束帶,裹腿,著翹尖鞋的奴隸主,和免冠、著圓領衣,手上戴枷的奴隸的形象。從這些材料看來,古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這時已經形成。
唐婦女服西周時代,貴族們仍然把上衣和下裳分開,在金文和《尚書》、《詩經》等古文獻中可以看到玄衣、袞衣、黃裳、繡裳等名目。此外他們在腰間常束寬寬的紳帶,腹前有時還係著一條像圍裙一樣的。
春秋戰國時代在服裝方麵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現,深衣將過去不相連的衣和裳連屬在一起,“被體深邃”,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這種服裝在戰國時廣泛流行。
胡服則指我國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服裝,他們為了遊牧時騎馬的需要,多穿短衣、長褲和靴。這種服製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引進以裝備軍隊而加以改革的。伴隨著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起初帶著外來語的名字,叫“鮮卑”、“犀毗”或“私金比頭等”,後來才通稱為帶鉤。帶鉤是束結革帶用的。這種帶也叫“鉤絡帶”,它結紮起來要比過去的紳帶便捷得多,所以很受歡迎。帶鉤的製作自戰國以至兩漢都很盛行,所以式樣繁多,有些製作也很精美。成為一種優秀的工藝品。
古代歌女由於西漢時的深衣是將下襟纏在身上,這樣既欠便利又費布帛,所以到了東漢時,一種直裾的趐(chan yu禪於)就流行開來了。在東漢時的畫像石上,我們看到的官員和士人,大都穿著這類衣飾,趐口的再發展一步,就是唐、宋時時代的交領袍。
古代民族服裝除了衣製之外,漢代服裝最重要的特點是它的冠製。冠本來是加在發髻上的一個罩子,很小,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古時曾有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的規定;但在漢代,“卑賤執事”的人,都隻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幘有點像一頂便帽,有平頂的,叫“平上幘”;有尾狀頂的,叫“介幘”。到了王莽時,據說他自己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麵襯著幘。但冠和幘並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形有點象個斜三角形的跛足小板凳。冠前有“梁”,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身分的高低。武弁大冠又叫“惠文冠”,惠即糸惠;指薄麻布。它起初是在平上幘上麵紮一條麻布手巾,後來這條麻巾改用漆紗製作,看上去像在幘上罩了一個漆紗籠,所以又叫“籠冠”。
清代貴妃朝服不過,進賢冠前麵的梁雖然起著區別尊卑的作用,但因梁數通常隻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別,所以不能區分得很嚴格。作為官階在服裝上的標誌,漢代主要通過綬來達到這個目的。
綬本是係在官印上的絛帶,漢代官員將印裝在腰間的嚲囊裏,綬垂在外邊。依官階的大小,綬的顏色和織法都不相同,所以其身分可以一望而知。
清代皇帝朝鞋漢代的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掠,在肩背間綰一個髻,象是拖著一把錘子,所以漢代人把它叫“椎”(音cui垂)髻。以“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故事著稱的梁鴻的妻子孟光,《後漢書》就說她“為椎髻,著布衣”。在漢代的陶俑當中,這種發式很普遍。在畫像石中還可以看到漢代婦女戴巾幗、華勝(首飾)的形象。腰鼓形的耳王當這時也出現了,不過這時的耳王當的戴法和後世不同,它是在耳垂上的眼裏直接橫插進去,露其前後兩端在耳外。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的大轉變時期。這時由於大量少數民族入居中原,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群眾的服裝受到胡服的強烈影響,將胡服的褊窄緊身和圓領、開衩等特點都吸收了過來,最後形成了唐代的“缺骨誇袍”等袍服。但另一方麵,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又醉心“漢化”,十分羨慕漢代帝王那一套峨冠博帶的“威儀”,北魏的孝文帝元宏就是其代表人物。於是,寬袍大袖的衣裳、冠冕之類遂在“法服”(禮服)中保存了下來。到了唐代,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圓領袍、裹襆頭,穿長革幼靴,是為“常服”。舊式的冠服,皇帝和官僚們也隻在大祭祀和大朝會的時候穿一穿。自南北朝後期至明代,法服和常服一直是並存,但是前者使用的範圍始終很小。
中國清代服裝常服,在唐代出現了幾個前所未有的特點。首先說襆頭,它本是一條頭巾,係自漢代的纏頭、幅巾等演變而來,裹襆頭時兩個巾角朝前係住發髻,其餘兩上巾角在腦後係一結,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頭巾的質地一般用黑色紗、羅,所以後麵垂著的巾角也是軟的,稱“軟腳襆頭”。以後將——軟腳中加銅、鐵絲撐起來,就成為“硬腳襆頭”。硬腳後來又做出不同形狀,翹成不同的角度,而產生了“翹腳襆頭”,“展腳襆頭”等多種名目。再說腰帶,漢代雖然在革帶上裝豪華的帶鉤,其花樣雖多,卻並沒有一定的製度。唐代則不然,唐代的革帶不用帶鉤而用帶扣係結,另在帶身上裝帶钅誇。帶钅誇是一種方形的飾片,依官僚品階的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鐵等質料製做,使腰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一項標誌。另外,隋代開始出現的“品色衣”,至唐代乃形成製度,成為此後我國官服製度上的一大特色。雖然宋、明各代的具體規定不同,但都把官品和服色聯係了起來。在唐代,皇帝的服色為柘黃,官僚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差。平民百姓多穿白衣。士兵在漢代衣赤,隋代衣黃,唐代則衣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