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古代詩歌(1)(1 / 3)

詩的起源與上古歌謠

早在文字出現以前,文學就誕生了,這便是上古的歌謠。如梁代沈約所說:“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宋書·謝靈運傳論》)原始人類的精神活動是詩性的,原始時代充盈著人類的童真,詩的歌唱。

詩——文學的第一個產兒。起源於以勞動為中心的人類生存活動,也是原始人生活的主要內容。

勞動創造了人及人類社會,也創造了詩歌賴以產生的基礎——靈巧的手和發達的大腦、語言、認識和感受能力。人們在勞動的過程中,由於筋力的張弛和工具的配合,自然地發出呼聲。這種呼聲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間歇,或重複而無變化,或變化而有規律,於是就產生了節奏。《淮南子·道應訓》中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說明“邪許”是人們集體勞動時一唱一和,借以協調動作、減輕勞動強度的一種呼聲,這就是最早的詩。

隨著人類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人們在這些呼聲的間歇添上有意義的詞語,表現出生產勞動和生存活動的內容。例如,《吳越春秋》一上記載的一首相傳是黃帝時代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描述了砍竹、接竹製造狩獵工具到用彈弓追捕獵物的整個過程。無意義的勞動呼聲被有意義的實詞代替了,但語言樸拙,節奏簡勁,仍然呈現出原始歌謠的特有風貌,足以證明勞動是詩的主要源泉。

作為詩歌原始形態的上古歌謠,是視覺與聽覺的綜合藝術,呈現為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狀態。《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日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日達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總禽獸之極。”人們拿著牛尾,一邊跳一邊唱,使詩樂舞三者合一。上古歌謠的語言節奏是非常簡潔樸素的,常常是在有節奏的勞動呼聲中構成,歌詞一般隻有幾個字,又由於原始勞動操作相當簡單,往往由一來一往一反一複兩個動作合成,因此與之相適應的原始歌謠大多數是二拍節奏,從文字記載上看,多是二言句式,一韻到底。原始歌謠是集體意誌的產物,最初隻在人們的口頭流傳,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

上古歌謠還具有鮮明的實用功能和功利目的。

首先,它作為詩樂舞統一體,將內在感情、外在行為節奏和諧地統一了起來,因此有著減少疲勞、恢複體力、提高效率的實用功能。同時,它還具有再度體驗生產活動的快感,增進生產技能和審美情感的功效。那些在宗教祭壇上娛神的歌唱,也曲折地表達著人類征服自然走出蠻荒的理想和願望。此外,它還具有重要的強化記憶、流傳曆史的價值。

魯迅說:“巫史非詩人,其職雖止於傳事,然厥初亦憑口耳,慮有愆誤,則練句協音,以便記誦。”

(《漢文學史綱要》)靠著詩的音律與節奏的鏗鏘和諧流傳曆史,記憶曆史,是早期詩歌的重要職能。

詩與史在早期是一致的,這也是原始詩歌史詩居多的原因。中國漢民族史詩不像少數民族及西方民族史詩那樣鴻篇巨製,而是以短小精悍的簡單韻語,對民族曆史作濃縮的概括。

《詩經》的思想內容

中國的遠古詩歌,流傳下來的很少。從為數不多的作品來看,在藝術上隻是萌芽階段,從曆史的角度來說,應從《詩經》產生時期開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詩集之一。它收集的是我國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葉)的詩歌作品,代表了西周、東周的春秋時代五百年間華夏民族的最初詩歌創作。

《詩經》原來的名字叫做《詩》、“詩三百”

或“三百篇”。到了漢代,它被尊為經典,這才有了《詩經》的名稱。《詩經》共收詩歌311篇,其中6篇隻剩下了篇名,所以實際上隻有305篇。《詩經》產生的時代,音樂已經很發達,《詩經》裏的詩都是可以入樂的。《詩經》裏的詩按照音樂曲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是地方樂調。

有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風、庸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160篇,絕大部分是民間作品。

“雅”是周朝王畿內的音樂。王畿是朝廷直接管轄的地區。“雅”的曲調一般比較典雅莊重,所以朝廷往往用來宴享各國諸侯。“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是貴族作品;小雅80篇(其中6篇隻剩下篇目),除了貴族、下層官吏的作品外,還有民眾作品。“頌”的本義是“容”,就是容貌、表情、動作的意思,是載歌載舞的音樂。“頌”的曲調比較雍容肅穆,多是祭祀宗廟用的樂歌。“頌”又分周頌、魯頌、商頌,一共40篇。總之,“風”、“雅”、“頌”原都是音樂曲調名稱,後來音樂失傳,隻剩下歌詞,便以它們作為詩類的名稱。

《詩經》的“國風”中保存了不少民歌。這些民歌原來都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創作,在寫作過程中,雖可能經過潤色,但仍具有濃厚的民歌風味,是《詩經》中的珍品。這些民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的勞動和生活,表達了他們的感受、愛憎和願望,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