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答蕺園論持書》

人能改過自然好,然而必須深刻認識到不對,內心感到不安,然後接受批評如流水般暢快,而不能隨便附和。

人非聖人,安能無失。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古人十弊》

人不是聖人,怎能無過失?

衣不洗則垢不除,刀不磨則鋒不銳。

——清·洪仁玕《克敵誘惑論》

衣服不清洗汙垢不會去掉,刀不磨鋒刃不會銳利。喻指人不改過不會進步。

肆傲者納侮,諱過者長惡。

——清·金纓《格言聯璧·悖凶》

放肆傲慢的人招來侮辱,隱諱過錯的人助長惡行。

自家過惡自家省,待禍敗時省已遲矣。

——清·金纓《格言聯璧·悖凶》

自己有錯要自己反省,等禍敗來臨再反省就已經遲了。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有蓋世的功勞,也不能居功自傲;有滔天大罪,隻要悔改就好。

有心之過大,無心之過小。

——清·唐彪《人生必讀書》

有意犯的錯誤情節嚴重,無意犯的錯誤從輕處理。

見善必行,聞過必改,可以蓄德。

——清·錢琦《錢公良測語》

見到好事必定施行,聽到別人指出過失就改,可以培養品德。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清·魏裔介《瓊琚佩語·修己》

每天都知道自己做錯的地方,每天都改正。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弟子規》

看到別人的惡習,自己要反省,有則改之,無則提醒自己。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孝經·開宗明義章》

我們生命的一切是父母的,身體健康,是孝敬父母的開始。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

長期孝敬長輩的做法,可以叫作孝順了。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學而》

慎重地料理父母的後事,追念遠代祖先,有助於人們養成老實忠厚的品德。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裏仁》

(應該)知道父母的歲數,一方麵為父母增壽而高興,一方麵為父母日漸衰老而擔心。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裏仁》

父母在世,不遠離他們,若遠走必須有去向。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盡心上》

親敬父母雙親,這就叫“仁”;尊敬兄長,這就叫“義”,沒有什麼其他的道理,因為“仁”和“義”是天下人都應該知道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梁惠王上》

敬心敬意地贍養自己的老人,別的老人;細心照料自己的孩子,而且把這樣的方法用到別人的孩子身上。人人都做到這樣,治理天下就很容易掌握了。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離婁上》

每個人都能親敬父母、尊敬長輩,天下就太平了。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

——《荀子·子道》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長者,這是做人根本的道理。

老老,而壯者歸焉;不窮窮,而通者積焉;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而賢、不肖一焉。

——《荀子·修身》

尊敬和贍養老人的人,年輕人便願意歸附於他。不輕視侮辱貧窮的人,有才能的人便將聚集在他的周圍;暗中做好事並不希望得到什麼回報,賢德的人和品德不好的人都能看得起他。

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

——《莊子·則陽》

人之親情莫過於兒女孝敬父母了。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人間世》

贍養父母的人,無論什麼情況都能使父母安靜舒適生活,這才是最孝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