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參與文化全球化有利於更新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念,也使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麵臨新的挑戰。當今世界文化全球化潮流勢不可擋,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波及到社會的方方麵麵。社會主義中國認清了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曆史趨勢,以積極的姿態,主動地參與這一進程,接受這一大潮的洗禮,使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得到更新,思維模式、生活方式等也發生了或大或小的改變。其中尤以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係的認識最為引人注目。隨著觀念的轉變,改革開放的推進,深刻地改變著當代中國的曆史進程,使中國融入世界文明的發展潮流之中,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和世界文化走向中國呈良性互動態勢。文化全球化把中國文化發展推向一個新階段。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全球化並不必然給社會主義中國帶來福音。美國金融家索羅斯曾坦言: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化。文化全球化並不會消滅兩種製度文化、兩種社會價值體係和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分野,相反,隻要世界上存在兩種文化價值體係,製度文化的對抗和意識形態的鬥爭就將成為一種長期的重要的文化博弈現象。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強勢及其文化霸權戰略,必然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內容與發展方向構成衝擊,對我國的意識形態構成嚴峻挑戰。西方一些人企圖用文化全球化來模糊兩種意識形態的分歧。有人根據冷戰終結後意識形態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有所弱化,編織出“意識形態的終結”的謊言,認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最終戰勝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事實上,冷戰的結束並非如有人所言的那樣是意識形態的終結,隻不過是這種爭奪采取了更加隱蔽、更加冠冕堂皇的方式。美國就是利用其文化霸權地位通過文化產品的世界傾銷向其他國家兜售其意識形態、社會製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文化全球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念體係和意識形態的建設與創新,捍衛馬克思主義的陣地,抵製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文化帝國主義”的文化“入侵”,是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重大任務。
文化全球化與文化調適
文化全球化開辟了全球文化的新時代,新時代對文化提出了新要求。麵對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以保持自身文化的“純潔”而一味抗拒外來文化的侵蝕,或者對傳統文化進行修修補補,亦或是放棄本民族文化立場,完全順應和投合所謂世界潮流,都會被這場洶湧的大潮所淹沒。惟一的出路就是適應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潮流,自覺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的調適與轉換,以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這是我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可能選擇。
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而審慎地參與文化全球化進程。鄧小平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後變得落後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①《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對外開放作為一項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不僅適用於物質文明建設,而且適用於精神文明建設”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使我國的各方麵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曆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開放傷害不了我們。”中國的國門一旦主動打開,就開始了自覺融入世界大家庭之中。文化全球化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曆史機遇,隻有積極主動而又審慎地參與文化全球化進程,才能在互補互動中將自身有益於人類的文化貢獻給世界,在整合與重構、融合與創新中得到發展並使自身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存,逆之者亡”。麵對這一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任何國家的文化發展都不能自外於它而泰然處之。主動參與有可能變被動為主動,孤立以圖自保則無異於自殺。自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就是在由被動向主動開放的遷移中實現文化的融合與發展,由傳統向現代變遷的。積極參與文化全球化進程是變被動為主動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中國文化在融合中發展並盡快走向世界的捷徑。
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完善國家文化法規,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文化全球化時代的突出特征是文化產業和信息網絡技術的高度發展,使不同文化在全球傳播成為現實。但在這一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無論是文化產業化水平亦或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都處於領先地位。它們正是利用這一優勢對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殖民”和“文化入侵”,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安全構成威脅。這是一場在和平環境裏爆發的“文明的”、看不見“硝煙”的“文化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並不是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自主性和開放性相結合的文化對外開放原則。實踐證明,文化上的兼容並包更能增強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擴大國家的影響力,也能有效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同時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信息網絡技術。現在,我國文化產業化程度比較低,信息、網絡技術的開發與發達國家相比,還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在這場反擊文化帝國主義“入侵”的文化戰中還顯得比較被動。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麵西方文化產品湧入的挑戰,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化市場,大力發展我國的民族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水平,必須從思想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麵增強我國文化產品競爭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汲取人類文化成果的精華,用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凝聚人心,鼓舞幹勁,陶冶情操。同時發展並盡快掌握信息網絡的核心技術,努力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軟件係統,積極探索利用網絡傳播民族文化的新思路,以贏得文化博弈中的優勢,達到維護文化安全並進而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另外,文化全球化沒有消除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隔閡,保護國家文化安全仍離不開政府的文化保護政策。在加大國家投資力度的同時,在遵守國際慣例的基礎上,完善文化立法和文化保護政策,嚴格外來文化產品的“市場準入”,構築有效的國家文化安全預警機製,抵製文化霸權主義,是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又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