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文化的綜合創新,既是對近代以來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發展的科學總結,也是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正確方法。它堅持學無中西的真理觀,排除了近代以來一直困擾中國文化建設的華夏中心論和西方中心論的幹擾,超越了中西對立、體用二元的僵化思維模式,以開放的胸襟,健康的文化心態和探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對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和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一。一定的文化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裏產生和演變的,都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兩種屬性,是時代性和民族性的統一。馬克思說過,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②初級階段的文化建設要從當前中國的實際出發,發揚民族的主體意識,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經過分析批判和辯證綜合,形成一種既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著名史學家陳寅格先生從思想史的角度對引進與創新的關係作了總結:“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獎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他認為這是“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③。它揭示了文化生存的真諦在於綜合創新。任何文化喪失了創新的機能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綜合創新是促進文化發展的正確途徑。因為真正的綜合必是一個新的創造,是質的飛躍,“所謂創造的綜合,即不止於合二者之長而已經,卻更要根據兩方之長加以新的發展,完全成一個新的事物①”。
建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綜合創新文化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需要從多方麵努力。一要破除不利於綜合創新的觀念和妨礙綜合創新的因素。如過分強化意識形態的壁壘,人為誇大西方文化的消極麵而拒絕學習、借鑒、吸收近現代以來的西方文化中的積極東西,尤其是社會科學方麵的東西。“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及中國文化救世論等各種變向的“中國文化中心論”。他們雖然能激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但也會滋長我們的文化優越感和自大意識,妨礙我們向外國學習。文化綜合創新需要有廣闊的視野、淵博的學識、富於開拓的精神、對信息的準確把握、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協作精神。而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因素卻極大地妨礙著文化綜合創新,如輕視知識、不重視人才、不尊重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循守舊、循規蹈矩、論資排輩、近親繁殖、缺乏自信、文人相輕、忽視信息掌握等。
二要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意識是創新實踐的首要前提,意識主導實踐,實踐反映意識。要充分認識到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知識經濟正向我們走來。知識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創新經濟。麵對知識經濟的到來,我們要增強創新的信心,風險意識和協作精神,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健全創新激勵機製,加強創新意誌品質的鍛煉,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
三要弘揚中華文化中的創新精神及學習吸納西方的創新品質。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於創新精神的民族。這種創新精神體現在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貢獻中,積澱在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之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變革日新”就是一種創新意識。《尚書》中的“苟日新,日日新,日又新”,從《周易》的“變則通,通則久”到康有為的“夫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物之理也”,都是創新意識的體現。在學習上,曆代名家都提倡創新。孔子說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在實踐中卻承前啟後創立了儒家學派。亞聖孟子主張標新立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韓愈反對因循守舊,要求“抒言立意,自成一家新語”。張載提倡“溫故知新”,“溫故”不僅在於鞏固知識,更重要的在於灌去舊見,求得新知。宋代詩人戴複古雲:“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縱橫。須教自我心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此外,傳統文化中重整體的思維方法、求實的學風和包容萬物的胸襟,對綜合創新也有重大意義。因此,充分挖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創新智慧,是當前文化建設中的基礎工作。同時,也要學習借鑒西方文化中的創新精神。西方文化中諸如對主體性和人的價值的高揚,對待異質文化的開放精神,對個性和個體價值的肯定,對冒險精神的提倡,以及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解放自己,優化自我的開拓意識等等,對發揮人的潛能,培養人的創新思維,激發人的創造能力,有著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