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文化的結構上,非主體文化大有超過主體文化的趨勢。一些明顯屬於亞文化和反文化的東西,侵占並淹沒了主體文化。
(3)在文化的功能上,教育和審美功能在弱化,而娛樂和消遣功能則在強化。
(4)在文化的管理和監督上,我們目前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在文化的管理上,措施遠遠跟不上變化。如對現代電子傳媒,過去我們隻知道其先進性的一麵,而不知道它能傳播黃色東西。所以,管理和法製滯後現象是極為普遍的。
(5)在文化的發展態勢上,國辦文化逐漸減少,而其他各種文化成分正不斷增加。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文化單位已不是一個單一的體製,出現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態勢,國辦文化比例減少。文化導向勢必更多地依靠市場,遠離政府,文化的傳統作用方式將有所改變。
(6)在文化單位的性質上,文化企業大大多於文化事業。過去文化單位多是事業單位,現在新建的大多是文化企業單位,辦的多是商業性文化、社會性文化、娛樂性文化。
(7)在主體地位的確立上,文化過分遷就經濟,過多讓位經濟。一些地區出現文化沙漠,或呈畸形發展,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太多太多的文化代價之上。
(8)在文化取向上,人們傾向於時髦和流行,而回避莊重和嚴肅。應該說文化有淺層的一麵,還有深層的一麵。如果一味追求屬於淺層文化的時髦,而忽略莊重文化及其嚴肅性,那難免失於莊重而浮於表麵,這是世紀末人心浮躁的一種表現。
(9)在文化工作者隊伍方麵,處於難以為繼的困境。
(10)在對人的影響上,外來文化有超過傳統文化的趨勢。外來文化已構成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心理的巨大衝擊,加上我們的心理逆反,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都有退化的可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觀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①
總之,多重社會轉型造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多樣化態勢和過渡性發展特征。這種狀況,伴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和社會轉型的深化,有的方麵還會加劇,還有新的問題產生。這給觀念文化建設提出了一係列新的要求和挑戰。對此,一方麵,我們不必過於驚慌,做出過激反應,這是社會轉型過程中文化現實層麵必然發生的衝突與碰撞。另一方麵,我們必須認清現實,保持冷靜的理性分析態度,以曆史和發展的眼光去對待它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製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因勢利導,趨利避害,推動初級階段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文化建設的價值和路向選擇
在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從實際出發,即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尊重文化發展的規律。這是我國文化建設和其他建設經驗的總結。回首我國文化建設坎坷曆程發現,什麼時候我們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文化和科學自身的客觀規律,我們的建設事業就健康、順利發展,什麼時候我們違背了這一原則,我們就遭遇挫折。亨廷頓在回答“什麼影響著政治發展”問題時指出,一個社會所處的階段是影響該社會政治發展的重要變量之一。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一個社會所處的階段是影響該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變量之一。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文化國情,文化建設就應該從這一實際出發而不能脫離它,同時還要注意下述幾個方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