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這既闡明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也揭示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與國情的相關性。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①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他正是從當時中國新民主主義的基本國情出發,分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文化狀況、文化特征,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和政策,為中國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
毛澤東從國情出發研究文化建設問題,為我們提供一個分析問題的範式。所謂國情,概括地說是指那些決定、製約和影響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及國家製定內政外交的基本依據。其主要內容包括一個國家一定曆史時期的社會政治製度、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狀況、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狀況、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狀況、國際環境以及該國的曆史發展、民族狀況等。我國現在最大的國情就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搞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首先必須搞清楚初級階段的文化國情,摸準當下的文化脈搏,了解我國文化資源的優勢與不足,才能有的放矢,製定正確的建設方針、戰略,促進文化建設的發展。
文化國情透視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文明開化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①有大量文學藝術遺產,精深的哲學智慧、豐富的科學技術。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直到16~17世紀,中國文化依然走在世界前列。但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加上國內統治者的閉關自守,使我國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領域的發展水平大大落後於西方。在一個半世紀風雨曆程中,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外來文化的衝擊和國內社會革命、文化革命的清洗與剝離,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瓦解了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使以封建統治為基礎的政治意識形態層麵的傳統文化不複存在。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奮鬥,在教育、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整體性變革”,使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主要部分在社會曆史的變遷中,在不同階段的文化衝突、碰撞與整合中被逐漸遺棄,被改造、轉化為非傳統的現代文化。在行為文化方麵,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某些風俗習慣等,由於與生產力發展水平、與人類文明程度有著直接對應關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被不斷更新,大致與當今中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在文化構成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滲透著古今中外文化的因子,其中包含著居於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近現代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它是既擺脫了傳統文化,又未達到現代文化水準的文化。這是我國文化國情的重要特點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規模擴大,特別是大眾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人民大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人們的文化需要。在文化總量上我們雖能進入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低。在教育水平上,我國的大學數量比較多,但高水平的,尤其是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的還較少。教育質量有待提高。經過10年的努力,我國的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發展,掃盲工作也卓有成效。僅1991年至1998年就掃除文盲3,695萬,文盲率也大幅度下降。同1990年相比,文盲率由15.8%下降為6.2%,下降了9.6個百分點。但由於我國文盲基數大,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仍有8,507萬人,其中青壯年文盲2,000萬左右。我國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所占比重仍然較低。從世界範圍看,高等教育已呈大眾化趨勢。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美國已達90%、日本為46%、德國為30%、韓國為55%、英國為31%,而我國2000年僅有11%。我國25歲及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重為8%左右。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資料,1995年前後,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韓國及阿根廷等國家的同一時期比例分別為46.5%,20%,21.5%,21%,18%,13%和12%①。據20世紀90年代初的有關資料統計,每一萬人中我國僅有大學生13人,而美國為509人,日本為212人,俄羅斯為195人,印度也有52人。中國文盲的總數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印度,約占世界文盲的10%。我們不厭其煩地列舉,旨在說明我國的教育現狀及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使我們對國情有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我國文化產業化水平低。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文化產品強調為政治服務,注重政治功能和社會效益。這種狀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相適應的。在西方,文化已成為一種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而我國把文化作為產業來辦還是幾年前的事,人們的觀念還處於轉變之中,文化產業化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比較幼稚。總之,總量的富有,人均的貧困,教育水平落後,文化產業化程度低,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國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