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美德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中庸》把“智”與“仁”、“勇”並稱為“天下之達德”。正所謂智者不惑,“智”作為重要的美德,不僅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而且已內化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基本精神品格。“智”作為美德條目,是由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虞舜、夏禹、商湯、文王、武王、周公等人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明辨是非、分辨善惡的智慧等思想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在《論語》中大量地出現了“知”,一共有116次。古代“知”與“智”的含義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主要是指知識和理性,特別是對倫理道德規範的認識,即道德認知與道德理性。《論語》中對“知”的論述,主要表現在“仁”與“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為,“仁”與“知”是互為前提的,都是人所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擇處不仁,焉得知”(《論語·裏仁》)。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行為的選擇不是以“仁”為標準,那麼就不能稱他具有智慧,也就是說,“仁”是“知”的前提。而在《論語·公冶長》中又說:“未知,焉得仁?”如果一個人連倫理規則都不知道,怎麼會有“仁”的品質呢?可見,“知”也是“仁”的前提。正因為如此,在《論語》中,“仁者”與“智者”具有同樣的地位。在《論語·憲問》中,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由此可見,孔子所說的“知”,主要是指在道德領域內,對各種道德規範的認知,對善惡的認識,而不是對客觀世界和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而後,孟子明確提出“智”這個概念,並且將它與“仁”、“義”、“禮”、“樂”四個概念並列。孟子對“智”的基本內涵做過比較深入的探討。就具體含義而言,孟子認為,“智”的含義主要包括:第一,人的是非之心。也就是指個人所具有的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孟子認為,這種能力是天生的,是一個人生來就有的能力。第二,人的道德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對社會道德規範的認識以及實踐,這與孔子所說的“知”是一脈相承的。第三,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主要表現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如《孟子·離婁下》曰:“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就是說,智者像大禹治水那樣,總是順著水向下流的特性來進行。第四,指人的一種精神境界,與“仁”一起構成人的一種修養。在孟子看來,“仁且智”是一種修養的境界,是一種很高的聖人境界。荀子對“智”又做了一些發展。他認為,知識使人明智、聰明,知識的獲取與道德修養一樣,要經曆一個過程,而不是人天生具有的,“誌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荀子·榮辱》)。這說明,後天的努力對於智力與知識的獲取具有重要的影響。荀子還認為,即使再有智慧的人也會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荀子·天論》)。可見,在荀子那裏,“智”主要是指知識以及知識給人帶來的聰明與智慧,主要指人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孔子、孟子與荀子對“智”的闡釋,被秦漢時期的思想家進一步繼承與發展。董仲舒不僅提出了“必仁且智”的看法,而且還第一個把“仁誼(義)禮知(智)信”從諸多的道德規範中總結提升出來,作為整體道德要求概括為“五常之道”,認為它們是最根本的和能夠長久起作用的道德規範。東漢時期,由班固整理的《白虎通德論》,不僅明確將“智”與“仁義禮信”一起確定為官方認可的“五性”,而且還把五經之一的《周易》與“智”相對應,也就是把“智”主要定義為對事物規律的認識。繼秦漢之後,作為五常之一的“智”,在宋明時期又經曆了一個空前的發展。理學家在吸收先秦孔孟荀等人對“智”的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對“智”的認識。從總體上看,理學家關於“智”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是強調“智”主要是一種認識是非善惡的能力,所謂“知(智)者明於事,故不惑”;第二是強調後天的努力對於“智”的重要性,從而賦予學習和個人的主動性對於“智”的重要意義。如陸九淵主張,獲取“智”的關鍵是個人後天的努力,“聖人之智,非有喬桀卓異不可知者也,直先得人心之所同然耳”(《陸九淵集·智者術之原》)。也就是說,聖人的智慧從其來源來講,也沒有異於常人之處,關鍵還是在自身的學習。王守仁認為,個人具有的“良知良能”,並非“不學而能”、“不慮而知”,而是後天學習過程中社會道德的內化,“良知”作為一種道德理性,主要就是判斷是非、明辨善惡的能力。中華民族的貴智傳統,崇智求真的傳統美德,自古及今,綿延不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教育,追求真理,一直就是中國人的優良品格。今天我們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一條就是“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明確標示了時代價值導向。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更是高舉創新旗幟,鼓勵創造,使求真創新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旋律之一。“智”主要強調人生智慧。今天我們所講的“智”,應以整個社會充滿創造的活力和進取的動力、人與社會不斷進步為目標,大力提倡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的品德,大力提倡科學理性、務實行動的品德,大力提倡追求真理、善於創新的品德。當今社會是“物質”加“智慧”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智慧競爭的世紀。智力的因素,如教育、管理、科技的開發和應用,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前途,起著關鍵的作用。當今世界上,各發達國家和發展較快的國家,無一不在加快發展科技,特別是高新技術。作為孔子後代的炎黃子孫,我們隻有真正而牢固地樹立起“科教興國”、“以智興國”的理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中華民族才能再創輝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1章 前言(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