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以人為本:管理中的仁道思想(4)(1 / 3)

孔子說:“修身養性來使所有的百姓安居樂業。修身養性來使所有的百姓安居樂業,堯、舜這樣的聖人大概還難以做到呢!”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誌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誌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國學鏈接:關於堯舜

堯,姓伊祁,名放勳,史稱唐堯。出生於唐地伊祁山,隨其母在慶都山一帶度過幼年生活。15歲時在唐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20歲時,其兄帝摯為形勢所迫讓位於他,成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長。他踐帝位後,複封其兄摯於唐地為唐侯,他也在唐縣伏城一帶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都城,以後因水患逐漸西遷山西,定都平陽。唐堯在帝位70年,90歲禪讓於舜,118歲時去世。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了極深刻的影響。

諸子之言: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而現代人在使用這句話的時候,往往說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雖然在語序和個別字的使用上發生了變化,然則不失孟子原義。

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後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如果把“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道德含義除去,而隻把它們理解為“有為”與“無為”,則這句話又成了純粹的道家思想。人們常常隻把“無為”看成是道家主張,其實至少莊周這個道家宗師也有追求“有為”的一麵。

在《莊子·外篇·山木》中,莊周曾自比“騰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貴的大樹,便得誌稱雄,“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荊棘叢中,就低調做人,“危行側視,振動悼栗”了。換句話說,在莊周看來,人當得勢時是“有為”的,所謂“無為”,就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時的生存方式:“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

延伸思辨:達則兼濟天下,責任當仁不讓

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都表明了一種古時君子樸素的做人準則:自己發達的時候,不要忘記幫助別人,這是君子的社會責任感所在。而後世文學家範仲淹也在《嶽陽樓記》一文中,抒發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人操守。他強調的是把國家、民族、他人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