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習習,幽幽古刹,一道斑駁陸離的硃紅廟門吱嘎吱嘎嘎緩緩而開,空洞洞的門道出來個小尼姑,急匆匆地走向另一座大門敞開的紅房子。小尼姑進去不久,一個老尼姑便從紅房子走出來,疾步如風走向那道剛剛開啟的硃紅廟門,拂了拂袖子鑽進去,然後又掉轉過頭來,將門重新拉上了。
硃紅廟門吱嘎一聲合攏時,時間定格在2012年9月26日,五台山清風寺住持去看望自己的師傅厭世師太,待她開門出來時已經是兩個多小時的事了。
住持扔下百餘尼徒和經書,耽擱了一堂重課,時間又那麼長久,這種異常的現象讓眾尼感到,老住持厭世師太就要去極樂世界享福了。
隨著硃門“吱嘎嘎吱嘎嘎……”的響動,住持走了出來,果然懷裏多了一個物件,讓大家“心想事成”了。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百餘尼徒異口同聲的祈禱幾乎同步,但還是難以整體合上節拍,甚至顯得有些紛亂,像投至婆娑垂柳上的陽光一樣零落而懶散。
住持懷裏抱著的那隻木箱子在秋日下溢溢發光,閃現出它主人一樣的光芒。厭世師太德高望重,曾經在佛教聖地五台山閃現了不可高攀的萬丈光芒。這隻與厭世形影不離的木箱子一出現,表明厭世師太已經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
當值的一位老尼姑看了木箱子一眼,立即奔向鍾鼓樓。她要用寺廟的鍾聲,為自己師傅的師傅送別。而師傅懷裏那隻木箱閃耀出的光芒追逐著老尼姑,仿佛不想讓鍾聲宣告厭世師太已經圓寂了似的。
住持看著敲鍾尼姑的背影,禁不住有些傷感,雙腿自然而然地停了下來。直到鍾聲響起,她才緩緩起步,慢慢地走向經堂,木箱子在一雙顫顫的手和一顆不斷跳動的心的嗬護下來到經堂,在百餘尼徒的默默祈禱中,被輕輕地安放在厭世師太曾經講經的地方。
“師傅,您放心去吧。”住持拂塵跪在地上,給木箱子磕了3個頭,然後慢慢撐起身來打個盤腳坐在地上,雙掌合攏並遞到嘴鼻之間,閉目不停地蠕動著嘴唇,她這是在為厭世師太超度。
頌經之時,住持極罕見地有些心不在焉,小尼姑告知情況不妙後她急匆匆前去看望師傅時,92歲的厭世正像《儒林外史》裏的那位嚴監生一樣,伸手指指著自己的炕下,並且微微地動彈著。
住持知道,師傅的炕下放有那隻小小的木箱子,便試探性地問道:“是要取出它來嗎?師傅。”
雖然已七老八十,但住持在厭世麵前永遠是個做事小心翼翼的孩子,說話也是輕輕的、柔如淨水。她擔心師傅聽不見,但又不敢大聲的說。
厭世師好像聽見了,瘦骨伶仃的臉頰雖然一動不動,但雪白的雙眉稍稍地舒展一下,渾濁的兩眼閃著一絲微弱的光芒,枯如柴棍的手指終於收了回去。
此前,受住持安排,負責守護厭世師太的那位小尼姑,因為不懂得老人的意思,老讓她那手指指著炕下,委實讓已經不能說話的老人一直處在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之中,不但眉毛緊鎖,還禽著委屈的淚水。隻是痛苦不能有效地展現在臉上,淚水淺薄得如同眼角膜,不能讓人看出而已。
厭世師太收回的手又指著自己的頭,住持根據她指點的方向,又從師傅的枕頭下找到了一把鑰匙。這是師傅交班後唯一一把沒有交出的鑰匙,住持知道,它開啟的就是自己剛剛從師傅炕下取岀的這隻硃紅色的小木箱子。
“打開箱子嗎?師傅。”住持用鑰匙作了個開箱的動作,並且細心觀察著老人眼神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