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禮儀文化(1)(1 / 3)

禮儀是怎樣產生的?

關於禮儀的起源,有五種說法:一是天神生禮儀;二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三是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禮為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五是禮生於理,起源於俗。

從理論上說,禮的產生是為了維護“人倫秩序”,避免發生矛盾和衝突的需要。人類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而在群體生活中,必然男女有別,老少有異。這種內部關係需要妥善處理,所以,就逐步積累和自然約定出一係列“人倫秩序”,這就是最初的禮。

從具體儀式上看,禮產生於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但是,隨著人類對自然與社會各種關係認識的深入,原始的祭祀活動已不能滿足日益複雜的現實關係。於是,人們將事神致福活動中的一係列行為擴展到了各種人際交往活動,從而演變成各種各樣的禮儀。

禮儀的社會作用是什麼?

禮文化是同人類文明一起誕生的,並影響和製約著中國人的思想、言論和行動。那麼,自古至今沿襲下來的禮儀都有什麼樣的作用呢?大概來說,有下麵幾個方麵:

1.禮是治國的方法和根本。“禮”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一般指禮貌和禮節,在我國卻用於治國,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左傳·隱公十五年》中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可見,在古人眼裏,在治國安邦方麵,“禮”可以起到綱領性的作用。

2.禮是“法度之通名”。在古代,國家的法律,諸如禮儀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統稱為“禮”。古代中國在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以及並列關係的處理原則上,都是用“禮”的形式來體現的。

3.禮是一切社會活動的準則。自先秦時期始,大部分學者認為人的活動,應該符合“德”的要求,即要體現“仁、義、行、忠、信”等的要求。為此,專門製定了一套行為規範,如對父母如何侍奉、對老師如何尊敬以及婚禮該怎樣舉行、喪服該如何穿著……這些後來被統一稱之為“禮”。禮便成了衡量人的社會活動的標尺。

4.禮是與人交際的方式。人與人的交往中,對不同的人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以及相處時的言談舉止該如何表現,在不見麵的狀態下,該如何表達相互的情感和態度……這些都屬於禮所規定的範圍。如果行為合乎規定,就會給人留下有教養的印象。反之,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這個概念至今也應用得比較廣泛。

是周公確定了禮儀製度嗎?

“禮”是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模式,具有中華文化的原始性和普遍意義,兼具倫理風範。

《尚書·大傳》中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由此可見,“禮”最初是由周公製定的。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他的封地在周,故稱他為周公。周公在攝政時,照周朝製度和殷商之禮,形成以血緣關係為聯係的宗法製度和等級製度,以及宗法製和等級製結合,繼而衍生出一套完整嚴格的禮儀製度。

周公製禮的出發點是“忠”和“孝”。其目的是維護君權和父權。這種政治與倫理相統一的理論,就是禮的思想基礎。周公製禮,實質上確立了貴賤尊卑的等級秩序和製度。周公製禮的內容十分廣泛,“上至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大到國家政治製度,小到個人日常行為,都有詳細嚴格的規定,不得逾越。經過周公製禮之後,開始君臣有位,尊卑有等,貴賤有別,長幼有序。可以說,周朝成康之治的出現,與禮樂製度的建立有很大關係。

什麼是“三禮”?

“三禮”之名始於東漢鄭玄,是指《周禮》《儀禮》和《禮記》。

《周禮》是儒家經典,為周公旦所著,《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製,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製度,無所不包,堪稱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儀禮》簡稱《禮》,也稱《禮經》或《士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內容主要是講述上古貴族生活各種主要禮節儀式。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另有古文儀禮五十六篇,已經遺失。

《禮記》由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編著。《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製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麵,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具有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