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漢文字的曆史和書法分類(1)(1 / 3)

甲骨文

人類是先有文字,後有書法藝術。中國漢字最早的是帶有原始性的象形文字。

隨而從之,書法藝術則以殷墟甲骨文為淵源。甲骨文已呈現出字的形體美、結構美和章法美。

19世紀末,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商故址中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麵刻有許多文字。一開始農民以為是“龍骨”,就拿到中藥店去賣。後來越挖越多,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經過研究和考證,才知道是商代用於占卜用的獸甲骨,上麵的文字是記錄占卜內容的卜辭,可以看成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稱之為甲骨文。

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刻寫的,極少數隻寫不刻。當時所用的書寫工具,除了刀以外,還有類似筆的工具。從甲骨文書法來看,刀刻的大多瘦勁挺拔,以文折筆為主;筆寫的以圓筆為多,顯得雄渾肥壯。

早期甲骨文大小錯落,章法自然隨便。後期甲骨文字體則趨向大小均勻,排行整齊,已具有一定的修飾美,成為萌芽時期的書法藝術。

殷墟經過多次發掘,先後出土達10萬餘片甲骨文,單字已達4600字左右,其中已辯識出1700字,不僅有獨體字,而且還有合體字、形聲字。隨著甲骨文的不斷研究與辯識,其書法藝術價值也會有新的發現和認識。

鍾鼎文

鍾鼎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青銅器主要有禮器和樂器。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所以把鍾鼎作為銅器的代稱,銅器上的銘文也稱作鍾鼎文。又因為古時曾把銅稱作金,所以也叫金文。

人類社會進入奴隸製社會後,由於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便逐漸進入青銅時代。奴隸主役使奴隸鑄造了大量的青銅器。為了記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便在銅器上鑄上或刻上銘文。殷商時青銅器上的銘文較少或沒有,有銘文的字體則接近甲骨文。西周時銘文字數逐漸增多,初期字體凝重,行筆方整,有豎行而無橫行。後來行筆圓勻,結構緊密、平穩,章法縱有行,橫有距。書法藝術的用筆、結構和章法也都有初步體現。西周銘文書法以《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等為代表。戰國後銘文字體,近乎小篆,銘文字數少,其內容也以鑄工、督造人、器名為主,很少有西周時期關於征戰、祀典、約契等內容的長篇金文。

金文作為先秦古文字的一種,屬於篆書係列。它的書法對後來篆、隸、楷、行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的內容對於研究青銅時代社會狀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石鼓文和籀

在青銅文字發展的同時,石刻文字也開始出現了。石刻文字比金文又向前發展了一步,它比金文的抽象化因素增加了,比金文的象形圖畫域素減少了。早期石刻文字的代表是石鼓文。石鼓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唐朝初年,在陝西鳳翔縣發現10個普通圓桌大小的鼓形石頭,人們稱之為石鼓。每個石鼓周圍,刻有一首四言詩。刻石字體是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籀文。籀文也叫籀書,是大篆的一種,因著錄於《史籀篇》而得名,籀文主要通行於春秋戰國時的秦國,經考古學家研究,10個石鼓(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館)為春秋戰國初的秦國文物。詩的內容描述國君遊獵,替君王歌功。文字是秦國文字,字體結構繁複重疊,正邁向抽象化的方塊字,它比金文規整,用筆也更加圓勁挺拔。曆代對石鼓文的書法評價都很高,杜甫、韓愈等有詩篇題詠。

從甲骨文到鍾鼎文,又發展到石鼓文,古代漢字書寫經曆了艱難的實踐過程。由象形到抽象,由繁難逐漸趨向簡易,終於萌生了書法這門獨特的藝術。

“四體書”和“五體書”

字體是指文字的體式。一般指漢字書寫的形體,如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等。有時也習慣以字體分別書法的派別。

如顏真卿的字體稱顏體,柳公權的字體稱柳體,歐陽詢的字體稱歐體等。

四體書是指漢字最主要的四種字體,即正(真)、草、隸、篆。正(真)即指楷書、草指草書、隸指隸書、篆指篆書。

另有一種解釋,即晉衛恒《四體書勢》中稱四體為古文、篆、隸、草。

五體書是在四體書之外又加入行書。

稱“正、草、隸、篆、行”五大書體。

小篆

小篆是中國古代第一次頒行的統一書寫字體。小篆對古文字的簡化統一,對書法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大篆,則是相對小篆而言,廣義的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流行各國的古文字。狹義的大篆指籀文,周宣王時的《史籀篇》,就是用大篆書體書寫的。

小篆也叫秦篆,在籀文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通行於秦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淘汰了各種異體書和繁難的金文,規定以小篆作為全國文字的標準字體。

小篆書法排列方正,橫豎成行;字體結構統一定型;字形略長方,注重均衡對稱;筆劃粗細均一,圓潤凝重,平穩舒展。小篆作為通行文字,雖然存在的時間比較短,然而作為書法藝術卻為曆代書家所珍重,作為一種書體一直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