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新平盛世修史是我國的文化傳統。編纂《天津通史》是天津市廣大幹部群眾和專家學者期盼已久的文化盛事。2004年12月,在紀念天津設衛建城600周年之際,《天津通史》編纂工作正式啟動,這是跨入21世紀後天津曆史學界的一件大事,是一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的劃時代的文化建設工程。

《天津通史》作為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唯物史觀為主導,完整把握天津曆史發展的脈絡,全麵分析天津曆史變遷的特征,深入總結天津發展的規律,深刻論述天津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項工程對進一步推進天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挖掘地方曆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建設和學術研究的發展,進而提高天津城市文化品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編纂地方通史曆來是一個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標誌性工程。近年來,地方通史編纂工作方興未艾,北京、上海、重慶、河北、山東、山西、湖北、貴州等省市都相繼編輯出版了大型地方通史。天津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有許多獨特的曆史發展軌跡和特點。在古代,天津從軍事重鎮逐步成為畿輔名城,具有中國封建城市發展的典型意義。在近代,天津是近代中國的縮影,所謂“近代中國看天津”就是對天津近代重要曆史地位的一種通俗的概括。比如,天津是近代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戰略要地,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重要戰場,是近代中國政治勢力角逐的主要舞台,是近代中國海陸軍建設的重要基地,是中國北方城市近代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白區革命鬥爭的重要中心,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口岸和工商業經濟中心。中西社會思潮在此交彙,新式文化教育由此興起,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巨匠聚集津門,從而形成彙納百川、包容中外的社會人文環境和曆史文化積澱。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建設曆程中,天津克服了發展中的種種艱難曲折,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顯著成就。改革開放以來,天津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黨的領導下,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團結奮進,努力建設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宜居城市,不斷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天津正在迅速崛起,成為推動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強大引擎。

回顧曆史,在中國社會由一個建基於古老農業文明之上的傳統社會,逐步向以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為標誌的現代社會轉變的曆史進程中,天津占有突出的地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擁有極為豐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中國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成就與局限、經驗與教訓、發展與曲折、突破與障礙,都集中反映到天津這一曆史文化名城身上,使天津的演變成為中國城市變遷的重要代表。通過編纂《天津通史》,對天津曆史進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認識中國城市發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不僅可以深入地研究天津、認識天津、展示天津,而且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中國、認識中國、展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