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誰要做皇太女?(1 / 2)

唐朝景龍三年,十月十六日乃郡子武長尊的壽誕。

定昆湖邊早已備下戲台八座,畫舫十八艘,雲梯八十丈,宴席八百桌,壽酒八千盞,廣納賓客。

首席上坐著當今帝後二聖,下有列席者中不僅有李氏、武氏、韋氏三族的皇親貴胄,還有從正一品到從三品不等的堂上官。末了,凡是長安城內有錢或有地位的人均有一席。

如此場麵竟也不比宮宴遜色多少,你道這壽星主兒是多大個人物?往那正席上看,伏在韋皇後膝蓋上打著滾兒的小童便是。

韋皇後愛撫著小童的後頸對著身旁的中宗李顯說:“皇上,裹兒的這個孩子真是乖巧的很,玲瓏剔透的。雖說年幼,但也如此受人擁戴。”

中宗不答,隻是撇嘴一笑。剛才禦駕行在玉石堆砌,琪花成岸的湖道上,他便心中已覺不妥。

早些時候安樂公主奏請要將昆明湖劃入駙馬武延秀的園地中去,他未準。沒想到這丫頭竟然挖鑿了一個比昆明池還大上一倍的定昆池。滿園裏張燈結彩,紅幔彌天。夜幕降臨時,好似繁星入世,璀璨耀眼。

一個黃毛小兒的四歲壽誕竟然如此鋪張,中宗不盡自責自己對於安樂公主太過縱容。但礙於今日場麵不同,得保全皇家的體統和公主的顏麵,一切隱忍不發。

安樂公主聽見母親誇獎自己的孩子,心裏當然美滋滋的。“母後若喜歡,就將他帶入宮中去。我也就不必擔心他的教養了。”

李裹兒是安樂公主的名字。當年中宗被貶為廬陵王,韋氏於前往房陵州途中生下安樂公主,窘迫之中就連一塊裹嬰布也沒有。中宗隻能解下衣衫當做繈褓,當即便給女兒取名叫做李裹兒。

由於生於困境,中宗和韋皇後對李裹兒百般疼惜,真如掌上明珠一般,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但正是這樣的疼惜,使得安樂公主如今越發驕縱,專橫跋扈。

“裹兒當年也是在武皇陛下身邊呆過幾年,外麵的進學定比不上宮中的不是?我看……”韋皇後又向中宗投以眼色。

中宗會意,無奈言之:“皇後言之有理,就準長尊入宮進學。”

就著幾杯熱酒,韋皇後對中宗的附和頗為滿意。招來承旨官兒,站起身來震袖擬旨。“傳聖上旨意,封安樂公主之子武長尊為太常卿、爵進鎬國公,賜食邑五百戶。”

聞言閉,台下一片唏噓,承旨官手中也不敢下筆。

鎬國公畢竟是承襲先駙馬武崇訓之爵位,無甚非議。但太常卿乃正三品堂上官,九寺之首。稚子年幼,如何能當其重任?

中宗拽了一下韋後的裙裾,小聲與其商量。“皇後且慢下詔,冊封之事待朕回宮去再作計較?”

韋後隻恨自己的夫君優柔寡斷,毫無帝王氣概,當眾斥責與他。“說出去的話哪有收回來的道理?今日來時皇上不是已經答應要給裹兒風光榮耀嗎?大臣們尚無意見,皇上又何必多慮?”說完不再理會中宗,將一雙鳳目怒對著承旨官,“還不擬旨?”

安樂公主未免事情有變,趕緊將長子領到中宗麵前跪拜。“謝父皇、母後隆恩。”

中宗無奈,麵對韋後,中宗哪怕是一句重話也不敢講。

為什麼?就因為他被貶居房陵州時韋氏對他的不離不棄。那段時間他一蹶不振,幾番尋死,是韋氏數次解下繩索保他性命,讓他支持到最後。

那時二人曾約:“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複位之後,他一直在兌現著他的承諾。無論是後宮還是朝廷,無一不對韋氏聽之任之。她要效法武皇帝,中宗便準她和安樂公主一同登朝垂簾,甚至準許外臣武三思與韋後在禁宮內夜鬥牌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