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飲茶與飲酒(3)(1 / 3)

明初,位於宜賓城北且最負盛名的“溫德豐”釀酒糟坊有一位陳師傅,他在總結唐、宋時期名酒“荔枝綠”和“姚子雪曲”的釀造方法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用大米、糯米、蕎麥、高梁和發米等五種糧食為原料,以小麥製成的曲藥為糖化發酵劑、采用老窖發酵、天鍋蒸餾等工藝的“陳氏秘方”,釀造出了醇和甘香的“雜糧酒”。經過幾代相傳,秘方傳到了一個名叫鄧子均的手裏。鄧子均富有革新精神,不滿足現狀,他將“雜糧酒”的配方作了調整,幾經摸索,才在1928年將“雜糧酒”的配方確定下來,釀出了更加理想的玉液瓊漿。

1929年,鄧子均在宜賓名人的二次聚會上,將自己用新配方釀製的“雜糧酒”請眾人品嚐,博得了眾口稱讚。晚清舉人楊惠泉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此酒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幹脆叫’五糧液‘,吧。”鄧子均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建議,從此,“五糧液”之名始見於世。

西鳳酒西鳳酒為我國八大名酒之一。其特點是:酒液清澈透明,香氣清芬、馥鬱;酒味醇厚、清冽、甘潤。西風酒原產於陝西省的風翔、寶雞、岐山、眉縣一帶,而以風翔城西柳林鎮所產最出名。鳳翔古名雛城,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70-476年)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建都之地。這一帶地方從周初以來是民間傳說出產鳳凰的地區。如“鳳鳴岐山”和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吹簫引風的故事都出自這兒。自唐朝以來,是“西府”台所在地,人們稱為“西府風翔”。西風酒即由它的產地而得名。

唐時,西鳳酒就以“甘泉佳釀,清冽醇馥”被列為當時珍品而聞名於世。北宋時,大文學家蘇東坡任職風翔,喜愛此酒,他在詞中曾寫道:“柳林酒,東湖柳,婦人手。”這裏“婦人手”係指婦女精巧的手工藝,柳林酒即是讚譽柳林出產的西鳳美酒了。明代文獻記載,萬曆年間柳林酒發展到縣城以及鳳翔附近的各縣。從此,西鳳酒泛指鳳翔地區所產的酒,但酒質仍以柳林酒為最佳。清朝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西風酒參加南洋賽會,獲二等獎,遂蜚聲於海外。據考證:西鳳酒的前身是柳林酒,柳林酒的前身是秦酒。秦酒始於殷代晚期。殷王在征服“並方”時獲秦酒,成為王室禦酒。因此,西風酒的曆史也就很自然地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晚期。

瀘州老窖四川古城滬州釀造大曲酒,始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據“舒聚源”酒坊在清朝嘉慶十一年(公元1870年)重修“龍泉井”碑文記載,明朝末年,滬州有一個姓舒的武舉,任職駐陝西洛陽,喜飲酒,對當地所產洛陽大曲,十分欣賞,多方探求釀製大曲酒的技術。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舒解甲返滬時,把當地的酒母、曲藥、泥樣,同釀造技師一起帶回四川。滬州南城中雲溝一帶,土質柔軟,黃泥有少量夾沙。附近有“龍泉井”,井水清澈見底,清冽甘甜,適宜釀酒,他就在這裏創辦了第一個曲酒坊,取名“舒聚源”。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又開建四個窖,這時酒已馳譽川境。清鹹豐末年(約公元1860年),舒姓因人力所限,乃將所創辦的“舒聚源”酒坊讓給杜天生經營。後來杜天生又轉讓與溫姓,招牌名“溫永勝”。從光緒五年(公元1878年)起,滬州大曲即遠銷省外,成為我國名酒之一。

劍南春四川省綿竹縣早在2400多年前就已經能釀造好酒了。綿竹所產“劍南之燒春”,在唐朝已被列為皇室專享的貢品。到清康熙年間,綿竹人借鑒各地釀酒的良方秘訣,在原有白酒的傳統工藝基礎上,通過新的改革,釀製出了“劍南春”的前身--綿竹大曲。到20世紀初,綿竹大曲就已經名揚重慶、南京、上海等地。

到了50年代,執教於四川大學的蜀中名詩人龐石帚先生,有一次在宅第留幾位忘年交朋友飲酒,主人拿出一瓶綿竹大典,請客人們品嚐。那狀若清露、味醇香馨的佳釀,贏得眾口稱讚。這些人酣飲之餘覺得美中不足的是美酒應該換個更富詩意的名字。龐先生聞言雖未啟口,但此事已打動了詩人心。不多天,綿竹酒廠恰巧來請龐先生為該廠生產的第一好酒題名,龐先生揮筆寫下了“劍南春”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