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節裏我將為大家介紹一部成書年代離我們比較近的著名兵書,它就是《曾胡治兵語錄》,是由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傑出的軍事家蔡鍔將軍編寫而成的。

《曾胡治兵語錄》是蔡鍔輯錄曾國藩、胡林翼有關治軍、用兵方麵的言論而編成的一部語錄體兵書,全書共分12章,分別為將材、用人、尚誌、誠實、勇毅、嚴明、公明、仁愛、勤勞、和輯、兵機、戰守。其中前十章論述如何治軍,後兩章談作戰問題。

曾國藩、胡林翼是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將領,在與太平天國長期的軍事鬥爭中,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思想。他們善於從曆史和現實中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注意吸收和繼承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並將理學作為其兵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濃厚的理學背景使得他們對我國傳統兵學進行了詳細的詮釋,從而提出了大量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論,如治軍方麵的“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帶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般”,“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治軍之道,曾國藩以勤字為先”;用兵方麵的“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誌不可挫”,“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戰陣之事,恃強者是敗機,敬戒者是勝機”,“用兵之道,全軍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敵為上策,得城池次之”,“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故善用兵者,每喜為主,不喜作客”,“軍事之要,必有所忌,乃能有所濟;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等。這些富理意蘊深刻的兵學理論,深深地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推動了我國傳統兵學的發展,而且因為理學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自先秦以來即存在的兵學與儒學的對峙與緊張,促進了宋明以來兵學與儒學合流的進程,這對於傳統兵學地位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曾胡治兵語錄》是基於一種什麼樣的背景編寫的?

1911年春,蔡鍔從廣西前往雲南負責新軍訓練工作,但是他看到新軍風氣敗壞,紀綱廢馳,感到非常失望,忍不住發出“基礎已壞,欲挽回補救,決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奏功”的感慨。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感到隻有號召“多數同心同德之君子,相與提挈維係,激蕩挑撥”,“大發誌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宿”,才能“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恰好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統製鍾麟同委托他編寫一份“精神講話”的教材,於是蔡鍔趁此機會從曾國藩、胡林翼的奏章、函牘和日記中,摘取大量有價值的內容,分類湊輯,編寫而成《曾胡治兵語錄》,以此作為雲南新軍的“精神講話”。

蔡鍔是何許人?

蔡鍔(1882—1916年),原名艮寅,字鬆坡,湖南邵陽人。民主革命家、軍事家。1895年,不到13歲的蔡鍔考中秀才,3年後又考入湖南時務學堂。1899年,蔡鍔東渡日本,進入東京大同高等學校學習。1900年,蔡鍔回國參加唐才常組織的自立軍起義,但起義不幸失敗,蔡鍔不得不再度東渡日本。1901年,蔡鍔投筆從戎,進入成城學校學習陸軍,1903年又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1904年冬,蔡鍔畢業回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等地訓練新軍,1911年被任命為雲南新軍第19鎮第37協統領。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蔡鍔積極響應起義,與李根源等革命黨人在昆明組織了“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蔡鍔任軍都督。1913年,蔡鍔來到北京,出任參政院參政、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職,並被授以將軍府昭威將軍的稱號。1915年,袁世凱稱帝野心暴露,蔡鍔回到雲南組織護國軍,出兵討伐袁世凱。護國戰爭勝利後,蔡鍔出任四川督軍兼省長。1916年,蔡鍔因積勞成疾病逝,終年34歲。

大開眼界

《曾胡治兵語錄》成書於1911年夏,但直到蔡鍔去世一年後,即1917年,上海振武書局才首次公開印行,梁啟超為這本書作序。1919年李根源在廣州重印。1924年蔣介石增輯《治心》一章,以《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的名義印發黃埔軍校作為教材。1943年八路軍軍政雜誌社曾出版《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下發部隊。近年,國內開始將《曾胡治兵語錄》的增補本翻譯成白話文出版,一些軍事書籍也收錄了部分該書的內容。至今,《曾胡治兵語錄》還影響著現代的軍事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