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將為大家講解一下曆代兵書,首先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六韜》。《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是我國古代一部非常著名的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六韜》曆來被譽為是兵家權謀的始祖,它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對後代的軍事思想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六韜》舊題為周朝的薑望(薑太公)作,《隋書·經籍誌》記載:“《太公六韜》五卷,周文王師薑望撰。”但實際上卻為後人所著,具體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

《六韜》的“韜”,與字相通,原意為“弓套”,含有深藏不露的意思,引申為謀略。所謂“六韜”,就是指六種秘密謀略,即論述戰爭的六種韜略,分別是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

關於《六韜》的篇目,《漢誌》最早著錄為85篇,宋代刪定的《武經七書》著錄的《六韜》為今本,共60篇。現存的兩種漢簡本和唐寫本殘卷中的篇題和內容,有的與《武經七書》著薑望錄的《六韜》相同,有的不同。不同的篇題,如漢簡中的《藻啟》《治國之道第六》《以禮義為國第十》《國有八禁第二十》,唐寫本中的《利人》《趨舍》《禮義》《大失》《動應》等。這些不同的篇章內容應該是60篇以外的15篇內容,可能是在流傳過程中失傳的,也可能是在北宋朝廷頒定《武經七書》時被刪掉的。

今本《六韜》共6卷60篇,近兩萬字。《六韜》以周文王、武王與薑望問答的形式,詳細論述了全勝戰略和軍事戰略,並進一步闡述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將全勝戰略看作軍事戰略的準備和前提條件,隻有將它們綜合起來加以利用,才能最終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

《六韜》自問世以來,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張良、劉備、諸葛亮、孫權等一係列軍事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視它,《李衛公問對》中也多次提及,繼《通典》之後,唐人著書論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也有不少人對《六韜》進行注釋、集釋、彙解。由此可見《六韜》在我國軍事學術史上的較高地位。

《六韜》在軍事方麵有哪些先進理論和思想?

《六韜》博大精深,智謀高超,具有一些先進的軍事理論和思想,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幾點:

在軍事方麵,主張“伐亂禁暴”,強調“知彼知己”,“形人而我無形”,要求將帥能夠機動靈活地運用各種戰略戰術。它重視地形、天候對作戰的影響,總結了攻城的原則,總結了各兵種配合作戰和部隊的編製原則。它重視通訊的保密,記述了軍隊秘密通訊的方法。此外,它還特別重視對將帥的培養和選拔,提出了考察將帥的八個方法,即所謂的“八徵”。

在軍事哲理方麵,《六韜》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反對迷信,把它列為“七害”之一,同時卻主張用迷信的思想去迷惑敵人。它提出“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樂者非樂,在於慮殃”,“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強必折,太張必缺”等觀點,初步認識到了矛盾的對立和轉化,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薑望是何許人?

薑望,字子牙,號飛熊,周人稱其為師尚父或太公望,周初軍事家、謀略家。年輕時做過生意,在商都朝歌當過官,後投奔西周,受到周文王姬昌的重用。他先後輔佐文王、武王,逐步削弱商朝的實力,最後在牧野之戰中指揮周軍一舉消滅商朝,奠定了周朝800年的江山。西周建立後,薑望因功被封於齊。薑望死後,返周而葬,葬於文王、武王的陵墓旁,受到極高的恩寵。

大開眼界

《六韜》影響深遠,從古至今有許多版本,到目前為止,有記錄的版本大致有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殘本,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竹簡殘本,敦煌遺書殘本,《群書治要》摘要本,《四庫全書》本,《續古逸叢書》影宋《五經七書》本,1935年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丁氏八千卷樓藏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影印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