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全境解放後,華北傅作義集團成了“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60萬兵力主要龜縮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塘沽、唐山等地。
1948年11月29日,我軍發起平津戰役。
我第4縱隊第12旅,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在戰役第一階段對敵采取“圍而不打”和“隔而不圍”的方針,於12月初奉命集結於麻峪口,準備截斷平張路,隔離北平和張家口兩處敵人,以待我軍戰役部署完畢後,各個殲滅之。
在第12旅到達麻峪口的第三天,獲悉敵護路軍第13團一部進駐新保安,並加強了防禦,企圖驅逐我軍,維護交通。
新保安是平張路東段的一個重鎮,如不早日拿下,將會妨礙圍隔傅軍。於是,第12旅旅長曾保堂和李誌民政委、馬衛華參謀長、羅立斌主任當即研究,根據上級的作戰意圖,製定了奔襲新保安的作戰方案,上報縱隊王昭政委和冀熱察部隊詹大南司令員,得到了他們的批準。
12月5日夜,曾旅長率第34、第36兩個團,從駐地出發,40裏急行軍,把新保安包圍起來。經20多分鍾激戰,敵少數頑抗者被擊斃,其餘均被俘,無一漏網。第12旅占領了新保安,擴大了在敵交通線上對敵實施隔離的缺口,為以後阻擊敵人占據了有利地形。
占領新保安後,連夜打掃戰場,清查俘虜。這時,偵察人員報告說,傅軍的一支機械化部隊從宣化向第12旅開來。對於敵人的這一動向,曾旅長一方麵向上級報告,一方麵組織部隊準備阻敵前進。隨後,又接到兵團命令:“敵35軍從張垣乘汽車突圍東逃,你旅立即就地組織防禦,爭取時間,等待主力,圍殲該敵。”從不斷得到的敵情報告裏,曾旅長預感到形勢發展的嚴重性。敵第35軍是傅作義起家的精銳部隊,被稱為“王牌軍”,機動能力很強,兵力超出第12旅三倍。平津戰役發起後,傅作義先令其馳援張家口,企圖解救被我第3兵團圍困之敵,現又召其東返,夢想利用這張“王牌”保住北平。雖說平張路數處被截斷,但他們乘坐的是400餘輛美國造的十輪大卡車,並有12架飛機掩護,預計不用24小時就可到達新保安。可是,我軍的主力部隊還得兩三天時間才能趕來。在這段時間裏,如果我們稍有不慎,阻擊不力,都可能使敵人乘機奪路而逃,對我軍在平津其他地區作戰招來禍患。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第12旅幾個領導同誌商量了一下,就立即召集各團領導同誌,傳達兵團電令,研究阻擊作戰方案。
在各團領導參加的會議上,大家分析了敵情,統一了思想。根據任務和地形特點,決定以鐵路、公路及其兩側地區為防禦重點。在西八裏至東八裏地域內,組織三道阻擊陣地,采取層層阻擊,縱深配置,多築工事,集中組織火力的辦法,堅決阻敵東逃,抓住第35軍。最後,曾旅長向各團劃分了阻擊區域,並強調指出,一定要抓住敵人,沒有上級命令,不許放棄一寸土地。
第12旅的阻擊方案得到上級批準之後,各團立即行動起來。指戰員們迎著凜冽的寒風,忍受著連日戰鬥的疲勞,在村邊溝沿、硬如鐵石的凍土上挖坑壘堡,構築工事。工具不夠,有的同誌就用手挖,起泡流血也沒有人叫苦。同時,大家還設想著戰鬥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複雜情況,研究了各種打法,加強防禦措施,主動向領導提建議,並且相互間展開比賽,暗暗下定決心,要在戰鬥中殺敵立功。
7日拂曉,敵第35軍以第101師為前鋒,用第267師作後衛,軍直與守護第13團一部、榴炮旅、下花園礦警隊居中,計1.6萬餘人,在12架飛機掩護下,進至我西八裏陣地前沿,真可謂來勢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