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朝鮮戰爭爆發問題,長期以來人們眾說紛紜。
如果僅從6月25日那天發生的事件來看朝鮮戰爭的爆發是不恰當的。“六二五事件”隻是一個表象。
一、朝鮮南北的分裂,
為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曾考慮戰後對朝鮮實行托管,作為使日本的這個殖民地最終獲得獨立的準備階段。
1942年11月,羅斯福稱,朝鮮應經過“戰後的一段訓練時期,以最終獲得獨立主權”。1942年12月1日《開羅宣言》稱:
我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在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表示“完全讚同開羅宣言和它的全部內容”。羅斯福在會後說,斯大林曾對他說:“朝鮮人還沒有能力實行和維持獨立政府,他們應置於40年的監護之下”。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期間,羅斯福向斯大林提出建議,戰後由美蘇中三國聯合托管朝鮮20至30年。斯大林同意托管,但認為“托管期愈短愈好”。
隨著日本的一步步失敗,到1945年夏,如何進占朝鮮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杜魯門曾考慮美國搶先單獨占領朝鮮,但考慮到減少美國人的傷亡,有必要讓蘇聯在朝鮮半島對日作戰中承擔更多的義務,因此美國最後還是決定美蘇兩國軍隊分區占領。當時美國政府還認為,美國承擔占領朝鮮的全部責任將影響它控製其他更重要地區的能力,因而是不可取的。同時,美國也不願讓蘇聯單獨占領朝鮮,因為“一個蘇維埃化的朝鮮很可能威脅美國在太平洋的地位”。
蘇聯參戰後,蘇聯紅軍從中國東北迅速進入朝鮮,而美軍尚在距朝鮮有600英裏之遙的衝繩。如果不趕快與蘇聯就各自的管轄範圍達成協議,蘇聯紅軍可能很快橫掃朝鮮半島。
8月10日至11日深夜,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國務院的代表主要從政治方麵考慮,提出美國接受日本投降的區域應盡可能地往北推移。但是後來在朝鮮戰爭期間任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上校指出,軍方“手頭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等因素,搶在蘇軍進入該地區之前向北部更遠的地方推進會有困難”。
經過商討,會議提出北緯38度線為美蘇兩國軍隊的臨時界線。這條界線將朝鮮人口的三分之二和舊都漢城包括在美軍管轄範圍內,對美國有利。
8月15日,杜魯門將關於日本軍隊受降事宜的“第一號總命令”通知斯大林,其中規定三八線以北的駐朝日軍向蘇軍投降,該線以南的駐朝日軍向美軍投降。第二天,斯大林複信同意這一安排。斯大林對此沒有表示不同意見,令臘斯克等美國官員感到驚訝。斯泰克在《走向對抗之路》一書中分析道:
或許他(斯大林)仍然希望參加對日本的占領,把在朝鮮問題上對美國的讓步當作實現這一目的的一個手段。此外,他還很可能把這條界線解釋為在朝鮮半島上劃分勢力範圍的持久分界線。在19和20世紀之交,俄國和日本曾協商將38度線作為它們勢力範圍的可能的分界。
蘇軍8月15日進入朝鮮。在受降的命令傳到戰地時,蘇軍部隊已越過三八線,沿著公路向漢城運動。但他們接到關於受降分界線的命令後,就迅速撤到三八線以北。
美軍第7、第6、第40步兵師在第24軍軍長約翰·霍奇的率領下,從9月8日開始在朝鮮南部登陸。最早到達朝鮮的美軍是步兵第7師,這次行動的代號是“黑名單40”。10日美軍進入漢城。最先到達的美7師師長阿諾德被霍奇任命為駐朝鮮的軍事長官。
美蘇軍隊進入朝鮮後,將朝鮮一分為二,鐵路、公路、電信聯係都被切斷了,隨後又封鎖了三八線,實實在在地將朝鮮南北的聯係隔斷了。美蘇人為製造了朝鮮的分裂,為戰爭的爆發埋下禍根。
二、內戰的爆發
如果沒有美蘇的冷戰,僅僅是由於對日受降的需要,將朝鮮劃分為南北兩個占領區,倒也不會有多大問題。問題在於,美蘇很快由戰時的盟友成為對手,大搞冷戰,使朝鮮成為冷戰的一個重要戰場。1946年7月,杜魯門說過:“朝鮮變成了兩大思想體係鬥爭的戰場,我們在亞洲獲取勝利將依靠在朝鮮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