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提到一個教訓,就是經過淞滬、武漢兩戰,認識到“三軍聯合作戰是現代戰爭的一個特質,沒有強大海軍、空軍配合的陸軍,縱然精銳,也終歸無濟於事”。
其實還有一點,但這一點陳誠沒在會上說,而是後來直接報給蔣介石,那就是軍中將領缺乏現代國家觀念,很多部隊之間的指揮依靠地方色彩維持。他舉了例子:李宗仁在第5戰區,那麼桂軍就必須調到第5戰區;張發奎和薛嶽在贛北作戰,那麼第4軍、第64軍、第66軍就在他們手裏。從一個角度來說,指揮起來確實靈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顯然是有大問題的。因為人馬還沒調動,你就得先考慮一下人際的因素。
這是一個時代的積弊。
會上各抒己見中,交集最多的是抱怨軍隊中間單位繁瑣:軍委會、戰區、兵團、集團軍、軍團、軍、師、旅、團……一如俄羅斯套娃,想不耽誤事都不可能。所以在會上,蔣介石拍板,減掉兵團、軍團、旅,指揮係統改為:軍委會、戰區、集團軍、軍、師、團這樣的指揮層次。其中,以軍為戰略單位。不過這樣的話,每個部隊裏肯定就有人沒事幹了。怎麼辦呢?於是又新增設了一個職務,叫步兵指揮官,由部隊裏閑下來的少將或中將擔任。
很多將領提到陣亡官兵多“暴屍戰場,不能掩埋”,包括蔣介石在內的諸人無不黯然,遂決定在衡山修建烈士公墓,也就是日後的南嶽忠烈祠。
就戰術和裝備問題,大家進行了討論,有抱怨,有無奈,也有經驗之談。
王耀武跟宋希濂一直在討論步槍的問題,後者說:“我們的‘二四式’,理論射程是2000米,有效射程是600米(能達到預期的精度和威力所要求的距離——作者注),很多部隊長隻要判斷日軍進入600米線就開槍,還是沉不住氣,尤其是山地戰,本應該隱蔽得更好,在最後一刻顯露目標,這樣才能更大量地殺傷敵人。”
王耀武笑,說:“老宋,你就知足吧,你的士兵在用‘二四式’,我的士兵大多還拿著‘漢陽造’,就是想在600米線內開槍,也夠不到啊。”
中國軍隊使用的步槍,進口的主要是捷克步槍,但數量有限,還有比較老款的“漢陽造”或者叫“八八式”。再就是“中正式”,這種步槍雖是國產的,但依據的是德國1924年版的毛瑟槍圖紙,綜合性能在同類槍中處於世界一流水平。
“中正式”於1935年在河南鞏縣兵工廠投入批量生產,當時正好是民國24年,所以最初的名字是“二四式”。對該步槍裝備軍隊這件事,蔣介石是格外關注的,光鞏縣就去了兩次,甚至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他認為原版步槍槍身過長了。這也好理解,原版圖紙畢竟是根據歐洲人的身材設計的。蔣認為,如果完全依靠原版圖紙製造,槍支在實用性上必然有問題,所以他建議讓槍支長度縮下來,更適合中國人的身材。所以,樣品出來後,槍身隻有1.11米長。這時候有人提醒蔣介石,說:“我們將來的敵人肯定是日本,現在日軍裝備的步槍是‘三八式’,按我們掌握的情況,該槍槍身長達1.275米,如果將來中日開戰,士兵拚刺刀時,我們的士兵肯定吃虧啊。”蔣覺得還真有道理,所以最後決定在刺刀上找齊,將其加長到57.55厘米,超過“三八式”。由於定案過程中,蔣提出一些建議,所以首批步槍出廠時,幹脆改名“中正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