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彼得·傑斐遜上校夫婦喜得貴子(1 / 3)

這是一位偉大的美國紳士的故事。他出生於美國的一個荒遠邊區,但締造了一個新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裏,所有人都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在人類曆史上是第一次。

傑斐遜是英國名門望族的後裔,我提到這一點並不是說他出身於英國貴族,而僅僅是想說明,在他的父輩們決定移民新大陸之前的幾百年中,他們就已經屬於一個珍視個人自由的社會階層了。這個階層就是中世紀英格蘭的自耕農階層。在很多方麵,托馬斯·傑斐遜可以說是英國自耕農的一個美國翻版。如果我們不先深入了解“自耕農”一詞的含義的話,就無法去了解傑斐遜,也不能認識到他在締造共和國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有關“自耕農”這一階層產生的過程我們所知甚少,因為它是逐漸形成的。或許它是由自由農民的小兒子們組成,因為他們無望繼承父親的財產,不得不為一些領主服務。但是自耕農並不是一個像貴族或農奴、手工藝人或技工那樣完全獨立於其他群體的社會群體。

作為一個自耕農,意味著他可以做很多其他社會階層的成員無法做的事情。其中的一件就是,他有更多的自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例如,一個人可能是一個小規模的農場主,經營著自己的農場,但他也可能是一個自耕農,同時,又是一個大地主的林務官,就像您可能記得的喬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裏麵所描述的自耕農一樣。對他們來說,以何種方式謀生並沒有什麼關係,隻要保持著自由的身份,並且在這個世界上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就足夠了。

一旦一個年輕的自耕農把自己出租給農場主的雇用期結束了,他就可以告別主人,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了。如果他足夠幸運地繼承了父親的農場,那麼不經法律的正當程序,沒有人可以幹涉他,或者命令他做什麼,甚至拿走他穀倉中的一粒穀物。

他的茅舍,不論多麼簡陋、多麼陳舊、多麼破敗不堪,甚至年久失修,都是他自己的財產。如果沒有執法官(該執法官由國王任命,並以其名義行事)所簽名的正式搜查證,即使是國王本人,也不能跨進自耕農茅舍的門檻一步。總體而言,自耕農都不富裕,通常屬於一個小地產持有者階層,但是他們卻享有極其優越的社會地位,這是在中世紀末期其他任何國家裏同等社會階層的人都不曾擁有的。18世紀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威廉·皮特對自耕農及這一階層有一段極其準確的描述:“即使是最貧窮的自耕農,在他的茅舍裏也可以向國王的軍隊挑戰。茅舍可能岌岌可危,屋頂搖搖欲墜,風透過牆縫吹進茅屋。暴風雪可以進來,大雨可以進來,但是英格蘭的國王卻不可以進來,他的千軍萬馬也不敢跨入這間門檻已經破損了的破房子。”

這確實是事實。這些自耕農可能很貧窮,但是他們知道自己享有某些“自然權利”,類似於美國獨立戰爭年代那些美國人所宣稱的他們所享有的自然權利一樣。自耕農極其珍惜所擁有的這些“自然權利”,不惜一切代價——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捍衛這些權利。

一旦掌握了這些曆史背景,您就獲得了理解托馬斯·傑斐遜性格的一把鑰匙。傑斐遜出生在當時美國的偏遠西部地區,直到中年才踏足歐洲。他的家人是弗吉尼亞的早期定居者,因此,傑斐遜與祖輩們生活的地方並沒有直接的聯係。但是,當傑斐遜家族的第一個人決定離開威爾士的家園,跨越海洋,到新大陸開始新的生活時,他不僅帶來了藏在箱子內的錢幣和裝在包裹中的家庭生活用品,還帶來了遠比這些更有價值的東西。

這就是英國自耕農一直以來最為珍視的財產——自由和獨立的傳統。綜觀托馬斯·傑斐遜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有意或無意地,這種古老的理想仍然在激勵著他。這一傳統主張一個人的家應該是他的城堡,並強調在一切美德之中,自立和自尊高於一切。

這種渴望主宰自己命運的要求,徜徉在自己土地上的喜悅,不受他人幹涉,按自己的方式優越地生活的夢想,都是傑斐遜性格的主要特點。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討厭大城市的生活。傑斐遜強烈反對人口像沙丁魚一樣大量聚集在一起,正如他反對財富大量聚集在少數富人的保險箱內一樣;正如他反對一個人的手中掌握過多的權力,這個人可能是一位國王、皇帝、主教、高級教士,或者僅僅是一位郡的行政官員;也正如他反對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幹涉一個人的自然權利一樣。

托馬斯·傑斐遜喜歡把自己所參與建立的共和國視為一個大花園,一個由仁慈的上帝賜予他的美國同胞們的、世界上最美的花園。上帝賜予他們,是因為上帝清楚地了解,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在花園裏耕耘勞作,與鄰居和睦相處,不會嫉妒柵欄以外的別人的土地。傑斐遜本人就是這種哲學的以身作則者。他飽嚐了耕耘自己的花園所帶來的真正的樂趣和幸福。在他生命中的84年中,他盡可能地待在這片養育了他又將埋葬他的土地上。他常常因一些重大的國家事務離開他深愛的蒙蒂塞洛,但是一有空閑,他就會匆忙返回這個弗吉尼亞荒遠邊區群山環抱之中的“小山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