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2)

在中國古代的文明發展史上,春秋戰國是個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特殊時代,就像說歐洲文明史不可能繞開古希臘一樣。之所以說春秋戰國時代特殊,是因為這個偉大時代是中華文明的孕育期,中華文明的主要思想體係,就是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

成語所謂“釜底抽薪”,如果將春秋戰國從曆史上抹去,就好像大樹被刨斷了根,中華文明也就無從談起。無法想象一個忘記管子、孔子、老子、孫子、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的中國文明史會是個什麼樣子。

無論是思想史,還是政治史,或者是經濟史、文學史、軍事史,哪怕是恥辱血淚史,都是曆史有機結合的重要部分,割裂哪部分,都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曆史可以被批判,甚至可以被否定,但不能被割裂,更不能忘記。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一個忘記曆史的民族,注定沒有未來。

都說春秋戰國是個偉大的時代,那麼春秋戰國的偉大到底體現哪個層麵?簡單地說,主要體現在思想層麵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界最大的特點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不同的思想體係井噴而出,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

不過從政治角度或曆史角度來說,春秋和戰國又是兩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對於春秋和戰國的時代劃分,比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劃分法:

一、春秋從周平王姬宜臼東遷雒邑的那一年(即前770)開始,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晉,戰國開始。公元前403年這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起始年代,這個時間劃分比較主流。

二、孔子修訂《春秋》時的起始年代,即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結束,此後進入戰國時代。

三、司馬遷認為春秋始於公元前770年,止於周元王姬仁元年(前475),此後進入戰國時代。

四、從周平王姬宜臼東遷雒邑(前770)開始,至周敬王姬匄崩的那一年(前476),春秋結束,此後進入戰國時代。

五、《左傳》始記於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結束,此後進入戰國時代。

六、從公元前770年開始,至齊國大夫田恒發動政變殺齊簡公薑壬(即田氏代齊事件)的這一年,即公元前481年為止,此後進入戰國時代。

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雒邑定為春秋的起點,這一點基本沒有爭議。但春秋和戰國之間的年代起點向來是比較混亂的,爭議也比較大。為了行文方便,決定另辟蹊徑,以晉國六卿之一的智伯被晉國的另外三卿趙氏、韓氏、魏氏聯合消滅的那一年,也就是周貞定王姬介十六年(前453)為春秋的年代下限。

史學界公認“三家分晉”是中國奴隸製社會形態向封建製社會形態轉型的重大曆史事件,對於這一點,爭議不是很多。不過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為春秋的年代下限,似乎略晚了些。

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一般將鐵器大規模取代青銅器作為春秋與戰國的起始點,但這種劃分並不嚴密,因為無法確定鐵器大規模使用的具體年限。所以還是用政治史的角度來劃分春秋與戰國的起始點比較穩妥。

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作為春秋的結束年限,倒是一種比較方便簡捷的劃分法。但問題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隻是走的一個法律形式而已,實際上早在五十年前,趙氏、韓氏、魏氏三卿就已經淘汰掉了範氏、中行氏、智氏三卿,三家瓜分了晉國政權,魏、韓、趙三足鼎立的局麵早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