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上海市徐彙區天平社區黨工委書記王紀遠同誌送來王千馬先生所著《重新發現上海:1843—1949》書稿,囑我寫一篇序言。

捧起書稿讀著,讀著,我這個在徐彙區工作多年的天平社區老居民,自愧對天平社區的了解隻是零星、大概的。《重新發現上海:1843—1949》一書揭示了天平社區縱向的曆史發展,從19世紀中葉起,直至新中國成立的百餘年曆史;橫向敘述了建築、街道、綠化、人群、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活……構成天平社區的一本大百科全書。

本書的字裏行間反映出存真求實、全麵客觀、嚴謹樸實、簡潔流暢的文風。寥寥幾筆,或將一段曆史概括其中,或讓一段典故躍然紙上,細細讀來,仿佛是一幅曆史截斷麵的全息圖像,展示在人們的眼前,讓人如臨其境,刹那間猶如時光倒流,盡情徜徉在曆史長河之中。

本書再現了天平社區前身的百年曆史。租界的設置是上海的恥辱,又是輸入近代文明的渠道,法國殖民者在這裏建造高級住宅區,選址上既考慮靠近商業區,又避免繁華街道的喧嘩,與之又有高等級道路相連接;既地處僻靜,又交通方便,鬧中取靜。建築形式有西班牙式、英國鄉村別墅式、法國別墅式、意大利別墅式……名目繁多的花園洋房,都是內庭寬廣、設備齊全、裝飾豪華、綠化別致。除了花園洋房外,還有高級公寓,內有高標準套房和齊全設備。它們都先後成為外國殖民者、著名曆史人物、社會名流的宅邸。

《重新發現上海:1843—1949》一書反映出天平社區接觸西方文明早、吸納快,把握也較全麵,不僅有西方的知識與思想,還有製度、法規、行為、習俗、技藝乃至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它們都滲透在居民生活之中,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習慣。天平人具有開放的胸襟和宏偉的氣魄,在上海發展史上,以不斷汲取外來文化養料,充實、完善自身文明的新穎氣質著稱,創造出多姿多彩、活力四射的新時代風貌,影響和擴散至整個上海的方方麵麵。

本書將散落的曆史遺跡、人文傳統、古今傳說等加工提煉融彙在一起,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穿越了時空、穿越了時代,打破了距離、連接了古今,把社區的曆史文化內涵、地域人文傳統聯係在一起,對徐彙區乃至上海的文化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書本無言,卻不斷地綻放出時代的光輝:

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原動力。《重新發現上海:1843—1949》一書反映出近代史上種種求富圖強的精神:推翻封建王朝,實現民主共和精神;國家大一統精神;反擊外民族入侵,實現民族圖存、獨立精神;進行革命、人民得解放精神……彙集成了實現民族複興的滾滾洪流。

懲惡揚善,淨化社會風尚。本書秉筆直書,褒揚無數正麵的人物和事件,起到對當今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激勵鼓舞和示範作用;而描述反麵的事件和人物,也將對人們起到警示和勸誡的作用。這些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將起到彰善抑惡,以裨社會風尚的作用。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本書反映出天平社區的社會心理、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人民生活等人文因素的積澱情況,為徐彙區和天平社區領導機關深入了解社區,製訂新的民生工程方案,提供了重要參考。

本書有關近代史的階段劃分學說,是當前史學界的一種新理論,有益於史學的發展。提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研究是學術進步的動力,智慧隨著問題而拓展,學術通過研究而深化,最終得到統一。

天平社區的文化在成長。本書的出版將成為“感知上海”的優秀文化產品之一,具有較強的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讓讀者更好地熟悉天平、了解徐彙、感知上海,成為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一塊基石。從此,“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平文化,將走進社區深處,走進居民心裏;同時,將走出天平,走出徐彙,走向上海,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張正奎

(作者係上海市徐彙區人民政府原區長)

寫於2013年6月16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