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法國的光複
1944年7月18日,盟軍勝利地完成了諾曼底登陸,在西歐開辟了第二戰場。在這一戰役中,盟軍雖然傷亡了10餘萬人,但很快得到了補充,整個作戰部隊齊裝滿員,後勤補給工作井井有條,部隊士氣高昂,指揮機構完善,已具備了向西歐內陸推進的條件。
1944年7月25日,登陸的盟軍在法國西北部轉入進攻。
8月7日中午,盟軍出動大批飛機對德軍反擊部隊實施猛烈轟炸。與此同時,布萊德雷將軍迅速調來2個師從正麵抗擊德軍,巴頓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迅速開到了拉瓦爾和勒芒之間地域,以威脅敵人的南翼,克裏勒指揮的英軍第1集團軍也在東北方向用坦克、火炮和飛機襲擊奧恩河以東的卡昂—法萊斯地域,以威脅德軍反擊部隊的後方。8月8日深夜,德軍的反擊因沒有製空權和兵力有限而歸於失敗,克盧格被迫命令部隊停止前進。但是,希特勒要他重新組織力量,準備再次發起反擊。
當德軍在法萊斯西南地區重新聚集力量準備向科唐坦的美軍再次實施反擊時,盟軍部隊正在德軍東西兩翼大膽推進,於是,在法萊斯和阿讓唐之間形成了一個大口袋,大量德軍裝甲部隊成了甕中之鱉,為盟軍圍殲當麵之敵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此時,被圍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已經發現盟軍的戰役企圖和自己的危險處境,唯一逃生的機會在於馬上東撤。但是,希特勒卻一再要求克盧格重新編組部隊,準備對阿夫朗什的美軍再次發動反突擊,並且責備這位西線德軍總司令指揮不力,造成上次反突擊的失利。結果,8月16日,希特勒解除了克盧格的職務,任命瓦爾特·莫德爾元帥為西線德軍總司令兼B集團軍群總司令,並要求新上任的總司令把法萊斯的戰鬥進行到底,扼守法萊斯這個“角形堡壘”,阻止盟軍渡過塞納河和開到巴黎附近地區。然而,莫德爾元帥到西線後,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德軍被動挨打的局麵,他唯一的辦法是把被圍的德軍從法萊斯附近的陷阱中拉出來。從8月16日起,德軍在阿讓唐附近地區竭力阻止盟軍先頭裝甲部隊的進攻,以便保持德軍東撤路線的暢通。
盟軍最高司令部發現德軍準備東逃的動向後,遂允許巴頓的部隊越過集團軍群分界線,在弗萊爾—阿讓唐公路以北推進,然後向尚布瓦和特蘭方向進攻,同時命令加軍在北麵加快南進速度。17日,加軍經過激戰占領法萊斯,18日占領特蘭,19日,美、加兩軍在尚布瓦會師,完成了對德軍的包圍。被包圍的德軍共12個師,其中5個裝甲師。由於北翼部隊推進緩慢,盟軍未能實現全殲德軍的企圖。德軍利用尚布瓦和特蘭這個缺口,從法萊斯地區撤出1/3的兵力,約4.5萬人。至8月21日,法萊斯圍殲戰結束。此役,盟軍共殲敵3萬人,俘敵5萬人,給德軍B集團軍群以沉重打擊。
為了追擊逃敵,盟軍製訂了在塞納河以西殲敵的計劃。據此,蒙哥馬利將軍於8月20日命令加軍第1集團軍和第12集團軍群一部繼續肅清被圍的德軍,第12集團軍群大部應急進至塞納河下遊,以阻攔敵人撤退,第21集團軍群在肅清被圍的德軍後,迅速向塞納河挺進。
8月20日,美軍第1、第3集團軍向塞納河方向推進,到左岸後折向東北。第3集團軍在河對岸的芒特—加西古爾建立了一個橋頭堡。位於左翼的第1集團軍已進至德勒以北地區,23日占領埃夫勒,25日進抵埃爾伯夫。至8月26日,英、加部隊也相繼趕到塞納河附近的指定位置,與先期到達的美軍一起包圍了埃爾伯夫和勒阿弗爾之間的環形地區,殲滅了一部分潰逃的德軍,另一部分德軍逃到塞納河右岸。
至此,在諾曼底登陸後的盟軍,全線前出到塞納河畔,並在河東岸默倫和埃夫勒爾以東奪占了登陸場。此次進攻雖未能全殲諾曼底的德軍和解放布列塔尼半島的幾個港口(這幾個港口的德軍分別在1944年9月和戰後投降),但是給了敵人以沉重打擊。德軍5個遭重創的師調回國內,逃到塞納河右岸的德軍勉強重新組織了4個師進行防禦,但是部隊的重裝備已所剩無幾。盟軍在法國北部的勝利,不僅解放了法國大片領土,而且為後來向歐洲大陸腹地的勝利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諾曼底登陸的盟軍向法國腹地發起進攻之時,另一支美法盟軍部隊在法國南部開始登陸。
8月19日,美法部隊在登陸地域建成了一個正麵寬90公裏、深60公裏的登陸場。在登陸場集中了約16萬人,2500門火炮、600輛坦克和2.15萬輛汽車。登陸後的盟軍及時派出部分兵力向北推進,經格勒諾布爾轉向蒙泰利馬爾,以切斷沿羅油河穀地向北撤退的德軍退路。與此同時,美軍第7集團軍派部分兵力攻占冥納和尼斯,以保證自己的翼側安全。法軍主力和美軍一部則向土倫和馬賽方向進攻。在當地抵抗運動戰士的配合下,美法軍於8月28日先後攻占了這兩個港口城市,駐防馬賽的德軍指揮官謝弗將軍率部投降。馬賽一役,德軍亡5500人,被俘7000人,法軍也損失1000餘人,當地抵抗者損失106人。自法國南部登陸以來,僅德拉特爾將軍指揮的法軍就俘虜德軍3.7萬人,其中軍官700人,殲滅敵人2個師。但是,法軍也付出了傷亡4000人的代價。
土倫和馬賽港的解放,不僅使盟軍90.5萬人和400萬噸裝備順利地在此登陸,而且打開了羅納河穀的通道,美法部隊便可經此揮師北上,追殲潰退的德軍。8月28日,右路美軍攻占了蒙泰利馬爾,次日進抵瓦朗斯。左路法軍長驅直入約300公裏,8月31日抵達裏昂附近。9月2日,法軍在抵抗運動戰士的配合下解放了該市。
在此次作戰行動中,法國內地軍和抵抗運動力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登陸以前,遊擊隊就已經破壞了許多地方的鐵路運輸,從格勒諾布爾到尚貝裏的鐵路已完全癱瘓。盟軍登陸以後,遊擊隊便配合登陸部隊積極展開活動。在蒙特利馬爾,他們把撤退的德軍拖住近36個小時,使盟軍飛機有足夠的時間轟炸敵人。此外,馬賽和土倫的居民舉行了反對侵略者的起義,占領了許多市區,為盟軍最後解放這兩個重港創造了條件。法國內地軍對被圍德軍不斷襲擊,保護了一些橋梁,並向登陸部隊提供情報和擔任向導,使盟軍在登陸後節省了兵力,加快了推進速度。
3.解放巴黎
巴黎形勢也和法國各地形勢一樣,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巴黎及其近郊的抵抗組織在巴黎地區的法國內地軍司令、共產黨員羅爾—唐居伊上校的統一指揮下,積極開展武裝鬥爭,不斷襲擊德國占領軍的運輸車輛和倉庫,破壞供電網和電話線。僅6月8日至25日,他們就進行了93次作戰行動。特別是在7月14日這個曆史上攻占巴士底獄的重要紀念日,巴黎解放委員會號召全體巴黎市民,參加大規模的反德示威遊行。在這一天,盡管維希政府和德國占領當局明令禁止罷工、集會,但是仍有10萬人上街遊行。這場大遊行沉重地打擊了占領當局。正如羅爾·唐居伊1944年8月7日記述的:“對於巴黎軍團來說,敵人未曾決定實施拚命抵抗。恰恰相反,1944年7月14日的示威遊行成為我們舉行起義的前奏。”
8月10日,巴黎鐵路工人開始罷工。隨後,法國其他地區的鐵路工人也跟著罷工,郵電工人、煤氣工人、電業工人和公共事業工人也相繼發起罷工。8月15日,駐守巴黎的1.5萬名警察也加入到罷工的行列。工人們破壞鐵路運輸,使德軍無法調動部隊和運送武器裝備,也無法從巴黎運出軍需物品。
8月15日,法共機關報《人道報》發表了法共中央書記杜克洛的一篇文章,標題是《奪取巴黎之戰》。作者強調指出,“奪取法國首都之戰的時刻已經到來”。根據法共中央的指示,8月18日,法國總勞動同盟號召巴黎市民舉行總罷工。當日夜,巴黎市區和城郊貼滿了宣傳畫,上麵寫著共產黨議員對人民的號召:
“我們號召巴黎和城郊的人民發動起義以求解放。人人參加鬥爭。這是巴黎地區全體居民的責任。”
8月19日,巴黎解放委員會發出起義的號召,駐巴黎地區的內地軍總指揮羅爾·唐居伊上校下令武裝起義開始。8時,2000名警察首先占領了警察局,逮捕了局長。接著,起義者占領了市政廳、公共大樓和印刷廠。不久,戴高樂派駐巴黎的法國抵抗運動臨時代表亞曆山大·帕羅迪接管了公共工程部、殖民部、供給部、司法和情報部等部門的權力。
8月19日下午,法國抵抗運動的個別領導人在事先沒有得到巴黎解放委員會和內地軍指揮部同意的情況下,就同巴黎的德軍城防司令肖爾蒂茨進行停戰談判,並維成暫時協議。帕羅迪還向巴黎市民指出:“敵人昨天還拒不承認我們的內地軍,現已要求停戰……每個人都要堅守崗位,執行命令……戰鬥仍在繼續。”8月20日,法國共產黨、巴黎地區工會聯合會、民族陣線、內地軍等表示反對締結停戰協定。由於巴黎愛國力量聯合行動,繼續攻占了火車站、電台和報社,並占領了政府各部和銀行的大樓。是日,唐居伊派代表前往美軍駐地會見巴頓將軍,向他介紹了巴黎的處境,要求立即派兵支援。
8月21日,巴黎解放委員會號召市民更廣泛地開展武裝起義,提出:“砍掉樹木,挖好防坦克壕,築起街壘,讓取得勝利的人民去迎接盟軍!”唐居伊下令要無情地打擊敵人。據此,起義規模日益擴大,愛國誌士在市內和通往市區的主要道路上築起了街壘和路障。是日晚,巴黎市區及市郊的3/4區域獲得解放。
8月21日,巴頓將軍指揮的第3集團軍先頭部隊占領了巴黎以南30公裏處的利穆爾和阿巴永。美軍曾設想對巴黎實施鉗形包圍,讓位於右翼的巴頓集團軍從東西迂回包圍巴黎,左翼穿過塞納河抵達芒特,兩翼部隊在巴黎以北會師。這時,已從阿爾及爾到達法國瑟堡的戴高樂函告艾森豪威爾將軍說,他很擔心巴黎的警察部隊和德軍撤離,市內的食品供應發生危機,巴黎因此會出現騷亂。他認為,“確實需要由法軍和盟軍盡快占領巴黎,即使市區內的戰鬥會造成一些破壞也要去占領。”他警告說,如果發生騷亂,以後處理事情時很難不發生可能最終妨礙軍事行動的嚴重事件。他提名柯尼希將軍擔任巴黎軍事管製政府總督,以便在艾森豪威爾將軍決定立即前進時與他商議占領的問題。艾森豪威爾將軍在與柯尼希將軍談話後說:“現在看來好像我們將不得不進入巴黎。布萊德雷和他的情報處長都認為我們能夠而且必須開進城去。”
艾森豪威爾將軍決定派兵直接進入巴黎,但是派哪支部隊首先進城倒是個棘手的問題。因為許多部隊都提出要求,把首先進入巴黎看作是一種榮譽,其中呼聲最高的是勒克萊爾指揮的法軍第2裝甲師。該師於8月1日隨盟軍在法國西北部登陸後,被編入巴頓的第3集團軍第15軍,參加了對法萊斯的包圍,並在尚布瓦與波蘭軍隊會合。這時,第15軍的2個師奉命向德勒推進。戴高樂命令勒克萊爾的第2裝甲師迅速向巴黎靠近,於是後者便向巴頓提出了要求,未獲得批準。這樣,勒克萊爾便於8月16日率部離開了美國第3集團軍,加入美國第1集團軍,被編入第5軍。接著,戴高樂又指示這支法國部隊,不管美國人同意與否,都要立即向巴黎推進。8月21日,法軍第2裝甲師仍位於阿讓唐地區,與美軍先頭部隊相距約100公裏,勒克萊爾命令部隊全速前進,如果艾森豪威爾不同意直接進入巴黎,他也要把離巴黎最近的部隊留在那裏。鑒於這種情況,特別是為了照顧法國人的感情,艾森豪威爾將軍最終還是批準了首先由法軍第2裝甲師進入巴黎。這道命令是8月22日由布萊德雷傳達的。不久,美軍第4師也接到命令,沿法國首都南部前進,以奪取巴黎以南的塞納河諸渡口,並占領南麵和東南麵的陣地。
8月23日6時30分,北路的勒克萊爾部隊作為主力開始向巴黎進發,並加強有1支英國小分隊、1個美國騎兵偵察組、1個美軍工兵小組和美軍第5軍的炮兵。在南路進攻的是美軍第5軍司令部、美軍第4師,並加強有2個反坦克炮兵營和2個重型坦克營。盟軍在向巴黎進軍的路上未遇到德軍的有力抵抗。8月24日傍晚,法軍第2裝甲師和美軍第4師開進巴黎。8月25日晨,法軍向肖爾蒂茨發出最後通牒,遭到拒絕後,法軍於下午1時向德軍指揮部發起攻擊,迅速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下午3時,摧毀了德軍指揮部,活捉了肖爾蒂茨,並將其帶到警察局。在那裏,肖爾蒂茨代表德軍守備部隊正式向勒克萊爾將軍和唐居伊上校無條件投降,巴黎遂告解放。此次戰鬥,法國內地軍傷亡2356人,市民傷亡2408人,法軍第2裝甲師傷亡628人;德國占領軍亡3200人,傷49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