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嚐膽——勾踐

勾踐(?~公元前465年),又稱菼執,越國國君,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趁越喪亂之際興兵伐越,勾踐起兵抵抗,戰於攜李(今浙江嘉興市)。吳軍戰敗,闔閭死於歸國途中。其子吳王夫差即位後,勤於練兵,欲報殺父之仇。

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練兵,欲先發製人,於周敬王26年(前494年)率軍攻吳。吳王親率精兵迎戰,兩軍大戰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越軍大敗。勾踐帶著剩下的5000人逃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被吳軍包圍。範蠡出計讓大夫文種賄賂吳太宰伯嚭,向夫差請求稱臣納貢。夫差一時糊塗,答應了勾踐的請求,但要勾踐夫婦到吳國做他的奴仆。

勾踐到達吳國都城,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闔閭墳前的一個小石屋裏,白天為夫差喂馬擦車,黑夜為闔閭守墳看墓。夫差每次駕車出遊,勾踐都要給他牽馬,步行在車前,經常受到吳國百姓的恥笑,他都低頭忍受。夫差生病,勾踐前去問候,還掀開馬桶蓋親嚐夫差剛拉的大便,極力顯出體貼的樣子,以博取夫差的信任。時間過了3年,由於勾踐盡心服侍,再加吳國太宰不時接受文種派人所送之禮而在夫差前為勾踐說好話,使夫差認為勾踐已真心臣服,決定放勾踐夫婦和範蠡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裏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嚐嚐。這就是“臥薪嚐膽”典故的由來。為向百姓做出表率,他和夫人始終過著清貧的生活,吃飯沒有魚、肉,穿粗布衣衫,自己經常同百姓下田耕種,夫人也自己養蠶織布。

越國遭受戰爭創傷,田地荒蕪,人口減少,生產受到很大破壞。為使國家富強,勾踐采納了範蠡、文種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策。要範蠡負責練兵,文種管理國家政事,推行讓人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獎勵耕種、養蠶、織布,尤其鼓勵生育,增加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