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黔交界處的千裏苗疆邊牆,被專家確定為中國南方的長城。這是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在湖南省鳳凰縣實地考察後作出的結論。

他認為,長城與其他的城牆不同的地方有三點:長度在數百裏以上;不封閉;由許多城堡、墩台、關門、敵台、敵樓、城牆等所組成防禦工程體係。從這三點來看,湘黔交界的苗疆邊牆完全符合。

北方的明長城也稱邊牆,每一“鎮”(軍防區)的邊牆有長有短,北京保衛明十三陵的“昌鎮”,有200餘公裏,與湖南“鎮竿”一鎮(古時鳳凰)邊牆的長度差不多。湘西長城不僅其防禦體係與北方明長城一樣,而且其軍事機構設置、官兵製度也都相同,其為明長城的一部分是無疑的。

處於湘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是唐宋以後逐步形成的一塊較大的相對穩定的苗族聚居區。這一帶苗族人民富有鬥爭精神,在明朝統治期間不斷爆發反抗鬥爭,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民的“生苗”區,當時劃定其地域界限為湘黔川三省交界的“經三百裏、緯百二十裏、周千二百裏”的範圍。為了加強對“生苗”區的控製,明朝統治者每次進行軍事征討後,便選擇要地,在“生苗”區修築碉堡、哨卡,“扼其險阻”,逐步形成了軍事封鎖線,人為地把“生苗”同“熟苗”、漢人區隔離起來。

史書曾記載,明朝統治者為進一步控製“生苗”區,曾耗銀4萬多兩,上自貴州銅仁、下至湖南保靖,修築沿邊土牆380華裏,而今看到的邊牆則是清代嘉慶年間逐步修複為石牆的遺址。邊牆一般高2.3米、基寬1.7米、頂寬1米,牆道以亂石填實,碉堡高10餘丈,建有青色片石堆砌的兵房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