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變革時期,不了解春秋戰國曆史,就不足以把握中國曆史發展的脈絡。而在春秋戰國曆史中,又有一段連接春秋、戰國的時期,它就是吳越爭霸時代,或者稱為南方吳越楚爭霸時代。不了解吳越爭霸曆史,亦不能把握春秋戰國發展脈絡。
吳越爭霸史,也是春秋戰國最膾炙人口的一章。它有著帝王、將相、英雄、美女、陽謀、陰謀、篡位、讓位、霸主、囚徒、降服、背叛、自殺、隱逸、劍師、刺客……這一個個關鍵詞交織成這個時代的縮影。我們對此似乎都耳熟能詳,然而,您真正讀懂了這段曆史嗎?
曆史學家李開元先生在《秦謎》一書提到曆史知識有“3+N”個世界,即史實、史料、史書以及史書的演繹作品。“隨著曆史世界的步步延伸,我們與曆史真相的距離越來越遠”,而相反相成,“衍生出來的曆史故事,編導出來的曆史影視劇,則可能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趣”。
關於吳越爭霸這段曆史,相關題材書籍、影視都有不少,很多內容並不是真實的曆史,但卻在我們腦海中形成了固定的認識。比如,說到吳鉤會想到兵器,說到孫武會想到祖籍齊國,說到西施會想到與範蠡泛舟太湖,等等。
這是真實的史實嗎?實際上其中一些問題,曆史學者早已給出了解讀,但學術研究往往是曲高和寡、不接地氣的。而通俗著作卻經常翻譯史書,甚至摻雜不可靠的演義內容或主觀臆斷,這對於提升讀者認識並無裨益。
有感於此,筆者廣閱先秦史著,試圖以通過一己綿薄之力,在專業與草根之間建起一座橋梁。盡管真實的曆史無法重現,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獲知當時的真相,但仍懷著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執著。
筆者在創作本書的過程中,注重祛除史書及演繹作品之偽,也注重發掘合理的一麵,不但從書籍中汲取知識,也會從影視中尋找靈感,同樣還走向室外,在主題景點中增加思考。這些都是本書內容的來源。
本書與其他類似作品的比較,將側重於以下三個方麵:
一、解讀霸主的敗亡,囚徒的逆襲。我們都知道“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然而吳國具體是怎麼從附庸取代霸主楚國?勾踐又是怎麼從一介囚徒戰勝當時軍事最強的夫差?作為南方的第三個霸主越國,又是怎麼被吳國的敗將楚國所吞並?這是曆史留給我們巨大的精神財產,隻有銘記曆史,才能鑒往知來。這樣讀曆史更深邃。
二、探秘兵聖的身分,商聖的結局。前文已經說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識深入我們的認識體係,本書就試圖對此澄清還原。我們都知道享譽世界的《孫子兵法》,但作者孫武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呢?我們都知道商界祖師爺是範蠡,那他最後到底有沒有和西施歸隱呢?這隻是兩個代表性例子,其他大大小小的謎團還有很多,筆者將試圖一一為讀者解惑。這樣讀曆史更有趣。
三、品味先秦的曆史,江南的風物。吳越爭霸史不僅僅是一本兩家姓氏的家譜,同樣也是一部先秦國際史的縮影,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先秦的一些政治製度、文化習俗、人物精神等等,也算是一本簡明的穿越手冊吧。此外作者介紹了不少相關主題景點,盡管很多得不到考古學證明,但卻都承載一定民俗學意義,也可以算是特色的旅遊指南吧。這樣讀曆史更生動。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