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傳中國史朝代起訖年匡謬
西漢起始年目前多采用公元前206年的說法。前206年是劉邦始建漢王國之年,當時的漢王國隻是項羽主命所分封十八王國之一,西楚霸王項羽才是當時的天下最高統治者。所以漢王元年,不等於是西漢的起始年,劉邦擊敗項羽即位稱帝是在公元前202年,這一年才是西漢的起始年。
西漢終止年一些辭書或謂西漢終於王莽敗亡之年即公元23年,或謂東漢起自公元25年光武建武元年,故西漢終年當指同年更始帝劉玄敗亡時。此二說顯然都是錯誤的,王莽廢西漢末帝孺子嬰自立為天子,建國號新,新朝當然不應包括在西漢朝之內。劉玄稱帝在王莽末一年及其後二年,當然更不應列入西漢時代。西漢的終年,自當指孺子嬰被廢之年,即公元8年。
東漢起始年一般說法為公元25年即光武元年。這種算法也有問題。王莽所建新朝介於兩漢之間。劉玄與劉秀一樣,都是新莽以後的漢,當然都應列入後漢紀年之內。所以後漢即東漢的起始年應為劉玄的更始六年即公元23年。那種或把劉玄作為前漢的末帝,或把劉玄另列於前後二漢之外的辦法都是說不通的。
南宋終止年現在,一般是把1279年即至元十六年二月宋殘軍最後覆亡於厓山一役作為南宋的終止年,實在極為荒唐。宋恭帝是在1276年元朝兵臨臨安城東北時正式奉傳國璽與降表舉國附降了的。厓山一役在《元史》中隻字未提,而對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受宋降入臨安城事記述較詳,稱此役為“平宋”,稱宋朝為“亡宋”。實際上至1276年平宋,此後二三年內,宋朝殘餘勢力所有的人民土地頂多不過元朝的百分之三五而已,怎麼能把這一段時間還算作宋朝時代?
明朝終止年一般認為明朝亡於1644年,這是正確的,但也有人認為明朝終止於1661年,那是由於把“南明”也算作了明朝,其實“南明”隻是明亡後幾股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的掙紮圖存作為,既不能算一個朝代,也不能算是明朝的延續部分。
清朝終止年清朝是被發生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所推翻的,因此說清朝終止於1911年,似乎不會有什麼問題,實際不然。因為舊曆辛亥年即清紀宣統三年,這一年的起訖日期,並不等同於公元1911年。武昌起義在舊曆辛亥8月19日,即公曆1911年10月10日,清帝退位則在辛亥12月25日,此日的公曆已是1912年2月12日。所以記述清朝終止的,隻能說是宣統3年,即辛亥年,卻不能說是公元1911年。實際上清朝在1912年還存在了1個月又11天,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辭書、年表、專著對這一點都沒有予以認真對待。
中國帝王龍脈探索
中國曆史的源頭自盤古開天鴻蒙初始,集天地之精華,攝亙古之悠遠,煌煌之勢,宛如一條巨龍君臨東方大地。
盤古開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地始成,三皇五帝方出。伏羲、神農,三皇隨日月而出東方;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載厚德而治天下,中國曆史的長河自此奔騰而下,千年萬載,在浩渺的時空中吟唱東方的傳奇。
中國上古時代遍布傳說的神跡,而延傳後世的曆史也就浪漫地附於神跡之上。三皇五帝之後,治理九州大洪水的大禹秉承先祖之德,創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而夏禹也就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帝王。
追根溯源,大禹的家族可直接追溯至號稱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黃帝。黃帝的父親叫少典,是當時有熊部落的首領,後世稱其國為有熊國。少典娶了有蟜氏的兩個女兒做妃子,長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寶。女登之子名為榆岡,也就是炎帝;附寶之子為姬雲,也就是黃帝。
炎帝榆岡長大之後,剽悍勇武,智慧過人,便做了部落首領,以“牛”為圖騰。炎帝率其部族沿現在的渭水、黃河東遷,還到過現在的山東曲阜,打敗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後定都於“陳”,即現在的河南省淮陽縣。
黃帝姬雲長大以後,被擁戴為部落酋長,成了有熊國的繼承人,因黃帝出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市西北),故名軒轅;長於姬水,所以為姬姓;他以黃色的土地作為部落的祥瑞,故名軒轅黃帝。《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以為名,又以為號。”史載的軒轅之丘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市,新鄭一地也成為後世萬千“華夏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上古時的軒轅之丘有兩大地貌特征:南有潁水,北有大隗山。北魏時,大地理學家酈道元通過實地踏勘,確切地指出:大隗即是具茨山。當年的具茨山群山層巒,宛若星拱,崗阜蜿蜒,雲煙嵐光,氣象萬千;既有華山之險,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黃山之秀。
黃帝就是在具茨山上拜見了雄才大略的謀士大隗,史載黃帝聽說大隗有非凡的治世才幹,就帶領著方明、昌寓、張若等六人前去拜訪,在具茨山下一條山溝裏,七個人都迷了路,問路於路邊的牧馬童子。小小牧童竟為黃帝指點治國大道:“治理天下與牧馬同理,惟去其害馬者而已!”黃帝急忙拜謝牧馬童子,按照他的指點,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後來大隗便成了黃帝身邊的重臣。
黃帝訪罷大隗歸來,忽然夢見一人手執千鈞之努,驅趕上萬群羊放牧。黃帝突然醒悟:“手執千鈞之弓者,大力也;驅趕數萬群羊,善牧也,莫非那牧馬童子是上天的一種暗示?”黃帝想起去具茨山途中遇見過的牧馬童子,小小年紀卻很有見識,將來一定是雄才大略之人。黃帝於是派人尋到牧童,晉以為將,這個牧童就是為黃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力牧。
司馬遷說:“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黃帝在這些重臣的輔助下,利用姬河兩岸天然的地理優勢親自教百姓播五穀,植草木,馴養豬、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強盛起來,周圍許多弱小部落紛紛歸順,一個原始的部族在迅速走向成熟。
黃帝一生共娶了4位賢淑的夫人,生了25個兒子。元妃是西陵氏之女,為螺祖,她帶領婦女植桑養蠶,縫製衣服,在當時的部族中非常有威望。她生有昌意、玄囂、龍苗三個兒子。
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就是顓頊帝。顓頊把自己的支庶都分封在了蜀地。他的兒子鯀被封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北川縣),鯀娶有莘氏之女女嬉為妻,女嬉之子便是大禹。
我國曆史上各朝代名稱由來
我國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代表一個新的王朝從此誕生。國號一般來說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中國曆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曆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
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穀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曆史上又稱“曹魏”。
蜀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曆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遊一帶,曆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
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隋朝建唐朝。
遼
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遊之故。
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