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卷一(1)(1 / 3)

三皇紀

三皇,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這三個君,叫作三皇。

德冒天下謂之皇。古人質樸,未有皇帝稱號,後世以其有大德足以覆冒天下,故稱之曰皇。紀,是記載其所行之事。三皇以前,還有君長,以其年代久遠,無可考見,故作史者以三皇為始。

太昊伏羲氏

太昊,是伏羲氏的帝號,氏用來分別族群,太昊姓風而以伏羲為氏,故稱為太昊伏羲氏。

【原文】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以木德繼天而王,故風姓。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張居正講評:根據史臣的說法,帝王都是應天命而生,是受上天眷念的人,所以,當他們出生時,一定會有非比尋常的祥瑞出現。當初太昊伏羲氏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居住在華胥地方江中的一個小洲上。某一天,她偶然看到了一個巨人的腳印,於是她就踏進了那腳印,站在了裏麵,突然心有所感,與此同時天上彩虹乍現。那彩虹進而從天而降,環繞著她的身體,她便因此懷上了伏羲。

伏羲不久就出生在了成紀這個地方。後來,根據“五德”之說,伏羲以木德而成為帝王。又因為在五行之說中木能生風,所以伏羲氏以風為自己的姓氏。而“太昊”的名字,則來自於其所具有的聖人般的德行,如日月照耀大地般的公正、明察秋毫。

【原文】人生之始也,與禽獸無異,知有母而不知其父,知有愛而不知其禮。

臥則呿呿,起則籲籲,饑則求食,飽則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網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故曰伏羲氏。養六畜以充庖廚,且以為犧牲,享神祇,故又曰庖羲氏。

張居正講評:在遠古社會,人民蒙昧未開,民風淳樸,雖然現在人被譽為萬物之靈,並且也以世界的主人自居,但在那時人跟禽獸一樣都是很愚蠢的。

因而,孩子隻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至於父親就不清楚了;知道互相相親相愛,卻不知道有禮義廉恥這回事。當然,生活也不是依照禮法來的,睡覺則鼾聲如天,行動則舒緩自得,為所欲為,更不知道有一些想法、思慮。餓了就去找吃的,吃飽了就將吃不完的食物拋棄,而不知道去追求其他一些東西,僅滿足於口腹之欲。就算是口腹之欲,這個滿足也是很低級的,吃的不過是草根樹皮,喝的不過是禽獸之血,能弄點獸皮披在身上那就更滿足了。對於耕田鑿井、布帛絲麻之類的農事,根本不知道為何物。隻有到了太昊伏羲氏降生以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他教會了人們製作工具去打獵、捕魚,以豐富大家的飲食生活,而大家都受到了便利。打獵時,偶爾有活捉的牲畜、禽鳥,伏羲便教人們馴養這些牲畜、禽鳥為家畜、家禽。比方說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畜,人們想吃時,隨時都有,不用再費時費力地去打獵;在祭祀先祖時,還能用這些牲畜當犧牲敬獻給先祖。人們為了感激伏羲,故而又稱伏羲為“庖羲氏”。

【原文】帝太昊伏羲氏,成紀?人也,以木德繼天而王,都宛丘?帝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於是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於人,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書製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諧聲,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天下文字必歸六書。

作甲曆。

張居正講評:傳說,伏羲之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湧出龍馬,背上有自然奇偶之數,叫作河圖;大禹之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水中浮出靈龜,背上亦有自然奇偶之數,叫作洛書。這河圖與洛書都是來自天上的神物。八卦,分別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卦。卦的一畫為一爻,每卦共三畫,故說三爻。書契,書是寫字,契是約信,寫字的目的是為了記事以為信,使久遠的事不至於湮沒。結繩,是把繩子打結。上古文字還沒產生之前,人們采用結繩的方法記事,大事打個大結,小事打個小結。象形,是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如篆書日字作,月字作。假借,是本來沒有那個意思,而借其聲來表達那個意思,如韋本為韋背,而借為韋革之韋;豆本為俎豆,而借為麥豆之豆;商本為商度,而借為商賈之商,又借為宮商之商。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些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如木下加一畫是本字,木上加一畫是末字之類。會意,是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合起來表達其意,如日月為明,人言為信,草生田上為苗之類。轉注,是將其音、形、意轉注為他字所用,如善惡之惡,轉為好惡之惡;行走之行,轉為德行之行之類。諧聲,是取一字為主而附他字以調和其聲,如鬆從木旁,以公為聲;柏從木旁,以白為聲之類。這六件都是造字的方法,叫作“六書”。甲曆,是利用天幹地支相結合來紀年月晝夜、方位的方法,因為天幹以甲為第一,故這種方法得名“甲曆”。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地支”。曆,在古代寫作“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