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盡碧溪曲,漸到亂山中。山中白日無色,虎嘯穀生風。萬仞崩崖疊嶂,千歲枯藤怪樹,嵐翠自蒙蒙。我馬汗如雨,修徑轉層空。登絕頂,覽元化,意難窮。群峰半落天外,滅沒度秋鴻。男子平生大誌,造物當年真巧,相對孰為雄。老去臥丘壑,說此詫兒童。
作這一首《水調歌頭》詞的,乃是元朝時候高麗的一位詩詞名家,名叫李齊賢。此人不但文采卓絕,風華蓋世,更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武術高手。隻可惜當年忠肅王掌權高麗,此人心胸狹窄,善變多疑,對讓位於他的忠宣王非但不知恩圖報,反而將忠宣王流放到吐蕃一帶,對忠宣王提拔過的官吏更是不遺餘力的打壓迫害,甚至如李齊賢般文武雙全的不世之才都難逃此劫。李齊賢隱身中原二十六年,早年多次潛回高麗刺殺忠肅王,卻是行事不周,刺殺不成,反遭毒害,一身修為化為流水。舉目無望之下,李齊賢隻得改頭換麵,藏身於市井之間,埋名於亂世之內,以待良機。期間李齊賢結交了眾多名士之流,諸如姚燧、閻複、趙孟頫、元明善、張養浩等皆引為知己,傳下諸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俗話說“天不遂人願”,李齊賢這一等,恍惚便是足足十數年之久。直到忠肅王去世,李齊賢亦不曾尋得時機再行刺王之舉。後來忠穆王即位,宣召李齊賢回國任帝王之師。此時李齊賢已是花甲之年,途經大散關,感其氣勢巍峨,雄關壯闊,回念自身朽陋之軀,垂暮老矣,頗多感慨,作下此詞。後人隻知此詞前段寫的是大散關壯美景致,“萬仞崩崖疊嶂,千歲枯藤怪樹,嵐翠自蒙蒙”,殊不知在這疊嶂崩崖,枯藤怪樹之後,卻是別有玄機。此時閑話休提,本書所要說的是前朝故事,大宋風雲,卻是跟這大散關息息相關。
大宋朝自立國以來,重文輕武,原因無他,隻為大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一朝黃袍加身,從前朝的殿前都檢點,搖身變成了權傾天下的天子之身。趙匡胤即位之後,整日戰戰兢兢,尋思自己帝位便是來路不正,生怕那天部將爭相效仿,黃袍紛紛,恐怕自己亦是無能為力。思前想後,卻是教他琢磨出個法子,擺上一桌酒席,請老部將赴宴,席上杯酒之間解除了部將們的兵權。是威*或是利誘,其中貓膩兒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大宋從此開了文人帶兵的先河。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兵權握在酸秀才手中,總是比那般大老粗讓人踏實得多。文人不知兵,戰時無所用。大宋朝自此兵不識將,將不知兵,自太祖之後,兵馬之威之盛一日弱似一日,到了徽、欽二帝,兵馬羸弱,幾無一戰之力。多少英雄豪傑,嘯聚山林,不複為國家所用。數年之間,大金兵馬長驅直入,橫掃河北,如入無人之境。屯兵黃河北岸,秣馬厲兵,欲與大宋決戰於中原腹地。
此時是大宋紹興三年夏天,宋金兩國交戰的第十五年。老將種師道扼守黃河要口,帳下韓世忠、張所、劉光世等皆世之名將,與大金苦戰數月,將金國大軍硬生生擋在黃河北岸。張俊鎮守西北,帳下大將吳玠、曲端等,卻是數次於大散關大敗金軍,使得大金國望大散關而卻步。時值入夏,天氣漸熱,金國無力南襲,大宋雖有心反擊,奈何糧草不繼,士氣低落,隻好作罷。
兩國暫止兵戈,倒也隨了大宋欽宗皇帝的願,皇宮之中依舊歌舞升平,其樂融融。東京大街之上,亦漸恢複生機,暫且不提。
此時,大宋朝暗流湧動,群豪並起,懲惡鋤奸,驅除外侮,成就了無數轟轟烈烈的英雄故事。
--------------------------------------黃昏,西風烈,宋字大旗在散關上飄揚著,幾聲馬嘶長鳴偶爾從關外傳來,隱約一股蕭殺之氣在不遠處騰起。
城垛之上,年僅三十出頭的曲端身穿戎甲,腰跨配劍,雙手按在城垛之上,皺著眉頭望著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