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國改變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方向,走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之路。
30年的改革開放和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同時在國際上也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舉世矚目。
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使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基本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同時也有力地帶動了世界其他經濟體特別是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也相應地促進了世界和地區的和平。
除去少量的邊界問題沒有解決外,漫長邊界正成為友誼之界、和平之界。中國正不斷推進軍事現代化,成為保證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解決朝核問題、伊朗核資危機、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環保、國際援助等方麵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年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令世人矚目,特別是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但是同時也存在各種問題,麵臨各種矛盾和風險,有的還相當嚴重,亟待治世良策尋求解困之術:
貧富差距較大。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在其他進行市場化的國家中,分配不公平情況並沒有像中國那樣變化如此之快。數據表明,中國的貧富差距比發達國家美國還要厲害。對於全國的貧富差距,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數據,但是將非法和非正常收入算在內,基尼係數超過0.5的可能性極大。中國更富了,但是更不平等了。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使社會階層急劇分化,暴富群體和貧困群體對立加深,影響社會穩定與政治安定。中國貧富差距既有個人能力和合法經營致富的因素,同時更應看到腐敗、壟斷、政策偏好和稅製不平的原因。
地區差距較大。在東中西三大區域中,東西差距最大,西部12個省區市中有9個收不抵支,大多少數民族地區靠國家財政補貼過日子。地區差距過大的後果,不僅製約了經濟發展,而且不利於國家統一,影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安定團結。曆史上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分裂出去,南斯拉夫解體均是前車之鑒。
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中國水土流失程度排名世界第一。中國沙塵暴現在甚至都刮到了華南、韓國,最遠的都已經吹到了美國東海岸。酸雨麵積已占全國麵積的13%,水土流失麵積達30%,沙漠化人口達4億,大多數是沙進人退。長江黃河在內的七大水係一半河段嚴重汙染,有4000種高等植物和400種野生動物處於瀕危或臨界狀態。在中國11個規模較大的城市中,煙塵和空氣中懸浮顆粒每年造成5萬人過早死亡,40萬人患上慢性支氣管炎。中國的空氣汙染給公民健康帶來的損失每年占GDP的2%~3%。而每年汙染造成的損失占GDP的7%左右,甚至更多,代價讓人觸目驚心。但令人遺憾的是,2007年9月17日,由國家環保總局和美國環保協會共同完成的《中國環境監察執法效能研究項目總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環境汙染方麵違法與守法成本相差46倍。為此有人大聲質疑,中國環保法是在鼓勵犯罪,還是在保護環境?
從國內外的觀察來看,環境問題早已不是簡單的生態問題,甚至已經成為重大的社會政治和外交問題,一旦處理不力,後患無窮。
2007年5月,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水源地水質遭受嚴重汙染,給無錫市群眾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巢湖、滇池也不同程度出現藍藻。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總量、失業和弱勢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人口總數全球第一。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保守估計有1000萬以上,農村剩餘勞動力在1.5億~2億人之間,失業高達20%,農村貧困人口約3000萬人,今年新增加80萬,全國貧困人口估計在1億~1.5億之間。如此龐大的失業和社會下層群體不言而喻潛在不穩定的破壞因素,這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問題。
金融風險較高。四大國有銀行在1999年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後,在不到5年內,又產生了近2萬億元不良資產,而剛剛不到1年的時間,又迅速製造出1.5萬億元等待國家去處理。不良資產估計達20%,但外國有關機構估計高達50%。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企業應當有生有死,優勝劣汰,但“該死”的金融企業卻無法死去,這對金融穩定構成無與倫比的威脅,形成巨大的道德風險。而中國現在1.7萬億美元儲蓄中的大量資金流向沒有效益的項目,使銀行係統不堪重負。
傳染病頻發率較高。2003年中國的“非典”危機,引發了全國性恐慌和緊張,造成了巨大損失。而艾滋病在中國有病人8萬,感染者有84萬人,而這僅僅是保守的估計。
中國糧食安全的挑戰。進入2008年以後,國際糧價持續在高位運行,其中大米和小麥價格均居高不下。一些國際組織對糧價高企可能引發的後果提出了警告。目前,不少國家及相關機構已對國際糧價上揚表示嚴重關切,並在研究措施積極應對。更嚴峻的是,在糧價上漲的同時,世界糧食儲備正在減少,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據糧農組織估計,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已降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就目前國內情況來看,2007年中國糧食生產連續第四年豐收,總產已達10030億斤,糧食消費平穩增長,當年產需基本平衡。因此國家糧食庫存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糧食供應有保證。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我國糧食安全麵臨的形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糧食生產逐步恢複,但繼續穩定增產的難度加大;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平衡狀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出現逆差,大豆和棉花進口量逐年擴大;主要農副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從中長期發展趨勢看,受人口、耕地、水資源、氣候、能源、國際市場等因素變化影響,上述趨勢難以逆轉,我國糧食和食物安全將麵臨嚴峻挑戰。
男女性別比嚴重失衡。正常性別比為102至107之間。國際警戒線為107,而中國卻高達117,其中陝西、河南、廣東省竟高達125,而江西則高達138,估計到2030年將有2000萬~3000萬光棍,單身男性增多、賣淫、婚外性需求、人口拐賣等現象將突出,甚至產生更為嚴重的社會後果。
人口老齡化社會過早進入。到2005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近1.44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達11%。當前,中國老年人口正以年均約3%的速度增長,居全球第一,聯合國公布的老齡人口中以65歲以上占總人口7%,60歲以上占10%為準,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1%。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已達到10000美元以上,而中國人均GDP隻有1000美元,又未進入富裕社會,將會產生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嚴重的社會後果,處在相互矛盾的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