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009年公布了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最終核實數據,按不變價格計算,GDP比上年增長13.0%,現價總量達到257306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公布後,引起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很多國外媒體特別是西方媒體給予了高度讚揚。
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不斷加深,以及在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果斷有力、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依然看好的背景下,西方呈現出把遏止全球性衰退的希望寄托給中國的輿論傾向。“G2”即“中美共治論”,在2009年4月份倫敦召開的G20峰會上,一舉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
“中美共治論”最早緣起於一個新造的詞彙“Chimerica(中美國)”,這是美國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2007年3月4日在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根據他的定義,“中美國”主要是指,最大的消費國美國與最大的儲蓄國中國構成的利益共同體,以及這個利益共同體對全世界經濟的影響。
隨後出現的名頭更響的“G2(中美兩國集團)”概念顯然與“Chimerica”異曲同工。2008年7月,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在美國著名的《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平等的夥伴關係的文章》,為美國“應對中國的經濟挑戰”提出解決之道:建立中美兩國平等協商、領導全球經濟事務議程的“G2”模式。
而布熱津斯基、基辛格等美國前政要的相關言論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今年初,布熱津斯基在華盛頓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時說,“在雙邊關係方麵,美國應該加強與中國的關係,確立G2的關係”。布熱津斯基是卡特總統時期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家之一,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奧巴馬在競選期間的外交問題顧問。他對G2的公開支持,讓日本媒體驚呼“這恐怕不隻是一種幻想”。
戰略界的聲音也迅速傳到了政策層。今年3月,世界銀行行長、前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撰文表示,中美兩國必須成為20國集團的引擎,“沒有G2強勁發展,20國集團就將會令人失望”。不久後,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在《衛報》發表觀點表示,中國將成為21世紀“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未來的幾十年間,中國將與美國一道,成為兩支“權威力量”,成為“世界兩強”。米利班德是西方第一位公開支持建立“G2”的在任政治家。
溫家寶總理2009年5月20日在出席中歐領導人第十一次會晤時,就所謂“G2”問題闡明了中國的立場。他強調指出:一兩個國家或大國集團不可能解決全球的問題,多極化和多邊主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有人說,世界將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這是毫無根據的,也是錯誤的。
“中美共治論”有肯定中國發展的一麵,但更深層次的用意是迫使中國承擔更多責任,而這對中國是很不公平的。對於這種另有企圖的美麗陷阱,我們中國人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戴不切實際的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