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1 / 2)

教師是學生智能的開發者

我們每個人都在某些方麵具有突出的智能,而我們終其一生所開發出來的卻有限。像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學家,也僅比正常人多開發了一點點。可以說,人類的智能大部分白白浪費了,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哈佛大學華德·加德那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得到了眾人的充分肯定和讚賞。這充分說明,人類對開發自己的智能有迫切的要求,教育說到底是為了推動人類自身的發展,而智能的開發,是人類的關鍵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開發了人類的智能,也就有了自身存在的重要意義。

網絡四通八達的信息源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廣泛途徑,這就使教師的“講”必定大為減少,而突出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也由傳統的單向灌輸轉變為啟發建構,突出認知主體在建構中的作用。適應這種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教師應激發學生廣闊而豐富的求知欲望和對學習的積極性情感。教師的職能也將由“教”轉變為“導”,不斷地開發學生的智能,推動學生去開拓創新、發展自己。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整合各個學科內在知識體係,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首先要具有計算機知識(最起碼是基礎知識),其次必須要有跨學科的知識與能力,才能駕馭各種計算機軟件,比如幾何畫板軟件,要用它來進行學習,要知道軟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數學、物理等學科各方麵知識,這調動了學生縱向與橫向學科學習的興趣,它使學生形成了長久的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對於開發人力資源很有益處。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教師是學生信息的加工者和鑒別者

“未來社會的教育目標應是培養產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會的教育便可稱為信息能力的教育。”未來社會的教師理所當然地應具備處理信息的能力。數據語言、圖像和文字的數字化將抹去電信、計算機、新聞媒介的界限,將把因特網、萬維網進一步擴大。因此,教師首先應具備接收信息的能力,能夠準確、迅速地接收信息,並進行分類、儲存和檢索。但信息有別於知識,信息經加工處理後才會成為知識,教師應具有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對所儲存的信息進行價值判斷,把信息有效地變成知識,構建起新的知識體係。

網絡時代,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轉變為由聲音、圖像、文本等構成的動態教材,並且通過互聯網,使教育內容信息化。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構建自己的信息體係。但有一點應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信息不同於知識,信息之於知識猶如聲音之於音樂,需要加工才能成為知識。知識是對信息有意識、有目的的應用與歸類,隻有通過人的活動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真正的知識,賦予其實際的意義。

網絡是一個虛擬社會,裏麵形形色色的信息應有盡有,精華與糟粕混雜一起,麵對網絡泥沙俱下、洶湧而來的信息潮流,如果不加以鑒別、篩選,就會陷入信息的海洋裏不能自拔。在知識經濟、Internet支撐全球的時代,美國兼備經濟、軍事和網絡大國的“單極”地位,通過Internet,西方文化中負麵效應便凸顯、強化、橫掃了過來,Internet成為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國家在思想文化領域短兵相接、激烈爭奪的陣地。涉世不深、閱曆較淺、思想活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的中小學生,以經常在網上“衝浪”為樂事,很容易被其西化過去,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使傳統文化魅力因發展滯後而客觀上受到拋棄,犧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富營養性”,這對學生的性格、認知、思想等等多樣化的發展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