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學”作為一門學科理論,最早用於工業企業,推動了世界工業的係統化發展。隨後產生的經濟管理、行政管理等學科對提高其領域的管理水平也起規範與指導的作用。“社會管理”源於現代管理學理念,它是一門臨界於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之間的邊沿科學。作為更加宏觀的領域,社會的範圍之廣、結構之複雜,對管理的規律性要求更強,難度顯然更大。
由於人們對“社會”的理解有大有小,因此對於社會管理的理解也有寬有窄。很多時候,人們所談論的社會管理並不在一個層麵上,所指也並非同一個對象。在政府部門,一般把社會管理理解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大政府職能之一。雖然社會管理本是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廣義上的社會管理又不限於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它還包括其他主體以及社會自身的管理。
社會管理理念先後經曆了控製思想、社會規管思想和社會管理論的演變過程。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當前的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震蕩期,社會發展同時進入利益矛盾“凸顯期”和突發事件“頻發期”。整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價值理念等發生深刻變化,原有的權力高度集中、政府統管一切的社會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新的現實要求。如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理論,創新社會管理體製,構建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既是政府麵臨的重大挑戰,也是民眾關心的現實問題。
在我們這樣一個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的發展中大國,發生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是難以避免的。必須從源頭上主動解決問題、減少矛盾,把社會管理的關口前移,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有效性。許多社會矛盾是在改革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也要靠改革發展去解決。一個社會諸多問題的出現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是社會發展與社會管理不同步導致的一種客觀存在。2005年,國家領導人第一次提出“社會管理”的概念和要求。2011年,中央黨校主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一致強調: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多人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國家,社會管理任務更為艱巨繁重。針對當前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紮紮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這是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廣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對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社會管理就是創造存在。社會管理既可以創造體現社會發展進步、公正合理、文明理性的存在,也可以使社會表現為非合理非理性、矛盾積累衝突對抗的存在。創造怎樣的存在,取決於社會管理者們集體的價值認同取向和行為規範。新時期的社會管理,其第一要義和首要前提應是立足公平正義、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這是社會管理的應有之義,也是良好社會管理的最高追求。
理論的創建在於它的前瞻性,以指導實踐為目的。社會管理的理論來源於實際又高於實際,理論不能隻是對實際的描述,還應研究社會管理的發展規律和理想狀態,從而製定一個標準,這種標準和實際之間通常有差距,過大的差距之中就隱藏著問題,找出問題、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就意味著社會管理水平和執政能力的提高。
社會管理理論的意義就在於,首先使社會管理者、特別是負有領導責任的社會管理者們能夠具備明確的社會管理意識。進而在這一前提下,選擇符合時代性要求的社會管理目的、符合合理性和科學性的社會管理理念,才能普遍性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措施、公共政策、運作模式等,從而能夠形成合理的、科學的社會管理體製。
由於社會管理涉及社會的方方麵麵,容易被誤認為太“泛”、太“雜”。其實社會管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綜合性和係統性。若是隻重視各領域的管理規律,不重視社會總體的規律與現狀,則難以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係統而深入地促進各領域、各地區協調的發展。
基於此,針對當前“社會管理”的新熱點,編寫了“新時期社會管理係列”叢書。這套叢書共有五個單冊,主要介紹社會管理的一般理論、探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理論與實踐、透析中國目前基層社會管理的現狀、綜合中國當前的一些經典案例與啟示、借鑒境外國家和地區行之有效的管理製度和公共政策。
《社會管理概述》
社會管理是管理學的範疇。社會管理學既是一門係統地研究社會管理活動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新興學科,又是一門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綜合性、應用型社會科學。要想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其相關的基礎知識。管理學主要研究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水平、優化生產關係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這些理論是在管理實踐中,人們用很簡練的方式總結出很多深刻的原理和定律。